关于朱令中毒事件的一份档案(编号843,附求救信)
关于朱令中毒事件的一份档案(编号843,附求救信)
以下是10年前(1995年)朱令中毒事件数千份记录(主要是往来的EMAIL)中的一条。当时因特网在中国刚刚使用不久,99%的教师仍然没有EMAIL地址。当时WWW还不流行,上网用的基本上是UNIX界面或者PC机的Telnet模式,软件好像有procomm之类。
正是通过网络,诊断出是金属铊中毒。此前国内医学专家诊断不了。
发起救助的主要人物是北大力学系本科生蔡全清,他当时的EMAIL地址为caiqq@mccux0.mech.pku.edu.cn,其中mccux0.mech.pku.edu.cn是力学系陈耀松老师(曾当过北大老校长周培源的助手)通过电话线接到北大计算中心的一个服务器。这个事件颇值得进行传播学分析。为救助清华的朱令同学,陈老师个人支付了不少网络费。关于网上救助朱令的第一篇中文新闻报导是本人写的(其中力学系朱照宣教授、陈耀松教授及蔡全清同学提供了帮助),用了一个晚上写好,快件寄出,迅速刊登在《南方周末》第一版显要位置。
这篇正面报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部门对即将大规模使用的互联网的印象,此前有关部门曾来北大调查学生在网上是否干了坏事。
后来的情况请参考:
http://www.no4media.com/new/cTxtContent.asp?TxtID=4545
本人还保存着当年的大部分档案。如果哪位想做传播学分析,可与本人联系。
--华杰
----------------
843
From yuan.gao@stjude.org Sat Apr 29 00:18:44 1995
Received: from stjude.org by mccux0.mech.pku.edu.cn with SMTP (5.65/1.2-eef)
id AA12741; Sat, 29 Apr 95 00:18:44 +0800
Return-Path:
Received: from mbcf.stjude.org by mbcf.stjude.org (PMDF V4.3-10 #9039)
id <01hpvanub6cw001l17 mbcf.stjude.org="">; Fri, 28 Apr 1995 10:53:26 -0600 (CST)
Date: Fri, 28 Apr 1995 10:53:26 -0600 (CST)
From: yuan.gao@stjude.org
Subject: Further ref.
To: caiqq@mccux0.mech.pku.edu.cn
Message-Id: <01hpvbn98jja001l17 mbcf.stjude.org="">
Organization: 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MESSAGE/RFC822
Return-path: <@gps1.leeds.ac.uk:MSJDWWB@stjames.leeds.ac.uk>
Delivery-receipt-to: David BULLIMORE
X-PMrqc: 1
Received: from sun2.nsfnet-relay.ac.uk by mbcf.stjude.org (PMDF V4.3-10 #9039)
id <01hpuwyu67g0001koq mbcf.stjude.org="">; Fri, 28 Apr 1995 03:52:26 -0600 (CST)
Received: from stjames.leeds.ac.uk by leeds.ac.uk; Fri, 28 Apr 95 09:47:55 BST
Received: from STJAMES/SpoolDir by stjames.leeds.ac.uk (Mercury 1.21)
; 28 Apr 95 09:50:07 +0
Received: from SpoolDir by STJAMES (Mercury 1.21); 28 Apr 95 09:49:38 +0
Date: Fri, 28 Apr 1995 09:49:32 GMT/BST
From: David BULLIMORE
Subject: Re: Urgent!!! Need diagnostic advice for sick friend (?thal
To: yuan.gao@mbcf.stjude.org
Cc: eyedoc@mindlink.bc.ca
Message-id: <12b8df19a4 stjames.leeds.ac.uk="">
X-Mailer: Pegasus Mail/Windows (v1.22)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S-ASCII
Priority: normal
Via: uk.ac.leeds.gps1; Fri, 28 Apr 1995 09:48:10 +0100
X-Confirm-Reading-To: "David BULLIMORE"
> Date: Thu, 27 Apr 1995 14:41:27 -0600 (CST)
> From: yuan.gao@stjude.org
> Subject: Re: Urgent!!! Need diagnostic advice for sick friend
> (?thalliumpoisoning)
SEE COMMENT AT END
>> >ZHU LINGS PROBLEMS SOUND LIKE THALLIUM POISONING THE COMBINATION OF ACUTE HAIR
> >LOSS, GASTROINTESTINAL AND NEUROLOGICAL PROBLEMS IS ALMOST PATHOGNOMONIC.
> >UNLESS SHE WORKSWITH THALLIUM (AS IN PRODUCING OPTICAL LENSES) THEN IT IS
> >LIKELY THAT SHE ISBEING POISONED DELIBERATELY. PLEASE PROVIDE ME WITH FOLLOWUP.
>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 REFERENCE: FELDMAN D, LEVISOHN DR "ACUTE ALOPECIA:
> >CLUE TO THALLIUM TOXICITY" PEDIATRIC DERMATOLOGY 10910;29-31 1993 MARCH.
> >ABSTRACT: COMBINATION OF RAPID DIFFUSE ALOPECIA, NEUROLOGICAL AND
> >GASTROINTESTINAL DISTURBANCE IS PATHOGNOMONIC FOR THALLIUM POISONING. THE HAIR
> >MOUNT SHOWED A TAPERED OR BAYONET ANAGEN HAIR WITH BLACK PIGMENTATION AT THE
> >BASE MAY BE HIGHLY DIAGNOSTIC BEFORE THE ONSET OF ALOPECIA. WE SAW A 10 YEAR
> >OLD BOY WHO SUFFERED FROM THALLIUM POISONING (END ABSTRAST)
> >
> >YOU SHOULD BE ABLE TO DETECT THALLIUM IN THE HAIR WITH A MASS SPECTROMETER I
> >WOULD HAVE THOUGHT.
> >
> >HOPE THIS IS OF HELP
> >
hanks Dr. Nelson:
>
> Several doctors at the US also suggested Thallium intoxication. I will forward
> your message to Dr. Aldis for further contact.
> Yuan
>
Cheers. Thanks for the info, glad that Dr Nelson passed my comments
on (and apologies for using upper case, for which I have already
hadmy wrist slapped.)
I can not get through to china and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have a
route through if you could pass on the following info. (I have sent
it hard-copy by snail mail as well to BeiJing) There was a report in
JAMA 288: 3430-1 (1992) by Schaumburg and Berger of two cases of
thallium poisoning from a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urchased in the
USA. Other consideration is of course deliberate poisoning by a
"colleague"(she is a chemist).
I have several references which they might find useful and have
attached these in wordformat (thall2.wrd, I think)
Please let me know how things progress if you get info. There are now
so many multiple postings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keep track round
the network.
David Bullimore>
David Bullimore
Senior Lecturer in Medicine
Medicine, CSB, St James's Hospital
Leeds, LS9 7TF
Tel +44 (0) 113 2433144 extn. 5698
FAX +44 (0) 113 2429722
e-mail d.w.w.bullimore@leeds.ac.uk
Hi:
I'm Cai Quanqing, a month ago(10th April) , I had post a message
about my freind Zhu Ling's illness through Usenet and Bitnet,
to this day , I have recieved so many email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 I'm deeply touched by these people and their email. here, I express
my heartfelt thanks to all people who concern Zhu ling's illness
,stand for Zhu Ling(although she is in coma yet), her parents
and all her freinds.
I'm sorry to say I couldn't reponse all the emails one by one for
so many emails.
With the help of the warmhearted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ncluding
you, the doctors of Zhu Ling now are sure that her illness is the
result of THALLIUM POISONING. Now a group of toxicologists are working for
Zhu through the internet with PUMC. If you want to be a member of them or
would provide any help, please call directly:
----------------------------------------------------------------------------
Xin LI, Phone: 310-825-7811
Medical Imaging Division Fax: 310-825-7705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os Angeles, CA 90095
E-Mail: xli@endeavor.radsci.ucla.edu
----------------------------------------------------------------------------
Robert A. Fink, M. D., F.A.C.S. Phone: 510-849-2555
Neurological Surgery FAX: 510-849-2557
2500 Milvia Street Suite 222
Berkeley, California 94704-2636
USA
E-Mail: rafink@ix.netcom.com
CompuServe: 72303,3442
America Online: BobFink "Ex Tristitia Virtus"
----------------------------------------------------------------------------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all you did for Zhu which have encouraged us,
friends of her, to go ahead in the endless night with you. We believe that
Zhu Ling has been the most lucky girl in the world for all your kindness
from the intenet.
At the end of this case, we will tell you the result to share the joy
or tears together .
That's all
Sincerely Yours,
Cai Quanqing
=====================================================================
Please forword this message to the people who concern Zhu Ling's illness
and I hope the earlier messages disappear soon so that it will not become
the drafting email rubbish .
*NOTE:Because I had recieved some emails which suspected I was playing
the chains game on the NET ,I have to state here that the whole affair
is absolutely TRUE! We are the students of Peking University.
----------------
4月10日发出的求救信的主要内容,这封信对病症的描述是比较准确的(有一些小错误,如打字错误),这为网上远程诊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Hi,
This is Peking University in China, a place those dreams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However, a young, 21-year old student has become very sick and is dying. The illness is very rare. Though they have tried, doctors at the best hospitals in Beijing cannot cure her; may do not even know what illness it is. So now we are asking the world -- can somebody help us?
Here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illness:
The young woman -- her name is Zhu Ling -- is a student in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On DEC. 5, 1994, Zhu Ling felt sick to her stomach. Three days later, her hair began to fall out and within two days she was completely bald. She entered the hospital, but doctors could not discover the s[r]eason for her illness. However, after she was in the hospital for a month, she began to fell better and her hair grew back. Zhu Ling went back to school in February, but in March her legs began to ache severely, and she felt dizzy. She entered XieHe Hospital - Chinese most famous hospital. In early March and on March 15, her symptoms worsened. She Began to facial paralysis, central muscle of eye's paralysis, self-controlled respiration disappeared. So she was put on a respirator.
The doctors did many tests for many diseases(include anti- H2V, spinal cord puncture, NMR, immune system, chemical drug intoxication ANA,ENA,DSONA,ZG and Lyme), but all were
negative, except for Lyme disease(ZGM(+)).
The doctors now think that it might be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 or lupus erythematosus(LE), but the data from the tests do not support this conclusion.
The doctors are now treating Zhu Ling with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 of cephalosporin, anti-virus drug, hormone, immun- oadjuvent, gamma globulin intravenous injection and have given her plasma exchange(PE) of 10,000 CCs. But Zhu Ling has not responded -- she reamers in a vegetative state, sustained by life support.
If anyone has heard of patients with similar symptoms -- or have any ideas as to what this illness could be, please contact us. We are Zhu Ling's friends and we are disparate to help her.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Chinese try to find help from Internet, please send back E-mail to us. We will send more crystal description of her illness to you.
Thank you very much
Peking University
April 10th, 1995
-------------
(《南方周末》1995年6月9日)
神奇的网上救助
刘华杰
个人机(PC)功能再强,它也只是网上的一个部件。微机处在网络中,
将发挥出强大的、有时竟是意想不到的功能。1995年4月,北京大学力学
系几个本科生成功地利用Internet,为清华大学21岁的朱令同学所患的
奇怪病症进行了确诊——重金属铊中毒。这是大陆首次利用Internet进行
全球医学专家远程会诊。
朱令患病后头发迅速脱落,后来昏迷,中枢性呼吸衰竭,生命危在旦
夕,国内医学专家均无法确诊。朱令的中学同学贝志诚(北大力学系92本
科生)与同宿舍蔡全清商议,决心向Internet求救。
Internet连接了全球无数专家学者,网上办有各种电子杂志和名目繁
多的专题讨论会。只要你的计算机接入Internet,就可以参与其中的活动,
坐在家里,便可与世界一流的学者“面对面”地交流。
蔡全清等迅速找人拟好一篇地道网络新闻及公开信。4月10日晚他们
从北大力学系联入Internet,在Internet的新闻网、Usenet和Bitnet
的邮件讨论组中发出求援信。Usenet和Bitnet是Internet的子网。电子
信函发出三小时后便收到世界各地的热情回函。4小时后求救信已传遍美
国,两周后已传遍世界。在随后的十多天里,共收到1000多封Email(到5
月中旬累计共收到3000余封),国外许多著名医学专家根据描述的症状,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快诊断出是罕见的铊(thallium,81号重金属元素)
中毒,并建议用“普鲁士蓝”解毒。朱令的父母激动地说:是北大师生,
是Internet救了他女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外的留学生反应十分积极,收到求救信后马向
又向自己所了解的个人以及权威机构转发北京发出的呼救。许多人在信中
写道:“我不是医生,不能提出具体诊断,但我尽我所能向更多的人传达这
个消息,或许能得到具体帮助。”一位叫卡拉(Cara)的美国朋友还用汉语拼
音写道:“在美国,我们都希望你的朋友的健康越来越好。”一位名叫迪伯
恩(Tad Dibbern)的学医的四年级大学生,根据病症进行了分析,提出几种
可能的诊断,但一再表示,“只提供了一些信息,不能当作医嘱,因为我不
是医生,也未见到这个病人”。布里莫尔(David Bullimore)则直接了当认
为:“好象是铊中毒。”经数据库统计分析,发现30%的回函认为可能是铊
中毒。后来证实的确是铊中毒。
这次网上救助活动,只是利用Internet的一个小小的实例,但它给人
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准确描述病症,采用高科技手段,
及时收发、翻译、转达往来信函,这一切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而且做得
井井有条。北京大学力学系师生为此牺牲许多宝贵时间,做了大量信息收
集整理工作,体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此举受到国际社会的注意,为
中国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均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通过这个事例,学生们进一步掌握了Internet的运作方式和使用技
巧。
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国家应该提出系统的规划,让有关部门充分利用
Internet网上的资源。节省的资金以及获得的效益将是不是几十万元,而
是几百万元甚至更多。高科技社会里各部门都注意保守机密,但许多极其
有价值的信息却是公开的,它们就放在那里,通过一定的技巧把它们取出
来、收集起来、利用起来,就能创造财富。
国内计算机网络普及程度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扭转局面的战略措施
是,首先在大学、科研院所建设局域网络,然后与Internet联网。应及时
向大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学生掌握了网络知识,随着学生一批批毕业分配,
用不了几年网络知识就会迅速传播到社会各界,开花结果。
目前一些大医院应当与Internet联网,主动获取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这样有利于疑难病症的快速诊治。
(《南方周末》1995年6月9日) 12b8df19a4>01hpuwyu67g0001koq>01hpvbn98jja001l17>01hpvanub6cw001l17>
星期一, 四月 29, 2013
为何朱令同学贝志诚的话不可全信
为何朱令同学贝志诚的话不可全信
2013-04-26 00:12:00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7602 次 | 评论 7 条
朱
令的中学同学贝志诚曾经在1995年救过朱令一命,当时他和其他同学通过互联网联系了国外的专家,并找到了中毒的原因。在这件事上,贝志诚立是了一功的,
如果没有他,朱令可能就不明不白地走了,也就不会立案调查了。我也有理由相信,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贝志诚曾经给予朱家帮助,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但可能因
为破案心切,贝志诚这些年针对朱令案的一些说法是有问题的,不可全信。
就连一位以打假出名的名人也在前几天表示,贝志诚的一些说法是不成 立的,并表示了对他人品的质疑。我相信这里所说的“人品”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操守,也就是说不能说一些自己也不确定的事情,更不能有意说谎。非常遗憾的 是,对朱令案有过很大贡献的贝志诚,在这一方面的修养还有待提高。我听说他在大三的时候从北京大学退学,也许因为没写过毕业论文,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 练,所以才多次提供不可靠的信息。
贝志诚今天发表一篇博文,内容是朱令投毒案的疑问汇总。既然是“汇总”,就应该是囊括了他的所有主要疑 点。可是,我找出他过去几年写过的类似的文章来对比,发现几年前贝志诚举出的重要疑点并没出现在今天的文章里。那么那些消失的疑点去哪里了?要么就是贝志 诚想通了,疑点不再是疑点;要么就是贝志诚制造了它们,可是后来被大家证明不成立。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消失的疑点有哪些。
在 2002-2006年,贝志诚间曾经提出过许多朱令案的疑点,且这些疑点全都指向孙维。例如,他曾经说“朱令介绍孙某也参加了民乐团,而且练习的也是古 筝,由于朱令的水平高,孙某几乎不可能有演出的机会”,而实际的情况是作为中阮伴奏的孙维与担任古琴独奏的朱令并无竞争关系,在多名清华文艺社团的校友发 帖指正后,贝志诚在2005年12月31日发贴承认“我对民乐完全不了解,乐器的说法可能有误”。既然不了解,还能说得如此真切,可见他在发表看法时未必 进行过仔细的思考。
“朱令的杯子在床下孙维的箱子中翻出”也是贝志诚最先提出的,而且还说了很多年,但是在他今天发表的疑问汇总中既没有 提“乐队”也没有提“杯子”。这两点一个是动机,一个是物证,是早几年贝志诚指责孙维的重要“证据”,如今他不再提起这两件事,想必他也知道这些信息都不 一定真实。如果是在法庭上作证,却又被别人指出曾经作伪证,那么证人的其他证词也都不会再被相信了,虽然贝志诚的话肯定有真实的部分。
此 外,贝志诚还给出过许多有争议的信息,例如他说自己找朱令的同学们帮忙翻译国外的回信,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五一都安排好旅游了,实在没时间帮助你们”。可 是朱令的同学们却说她们连夜翻译,包括孙维。这样的争议还有很多,很难去证实对错。不过在所有这些争议中,朱令的几个同学说法比较一致,而贝志诚却只有他 自己在说,相比之下贝志诚的“证词”的可信度,就略低于朱令的同学们了。
在贝志诚今天下午发表的博文中,我们还能看到凤凰卫视工作人员的 一段话,贝志诚截图下来,并把这段话作为疑点汇总中的六个疑点之一。清华投毒案从案发至今已有19年,贝志诚在19年后总结了六大疑点中,居然有这么一段 儿难以考证真伪的材料。这一点再次说明了贝志诚在发表看法时,缺乏严谨的态度。我希望与此事件有关的人,在讲述经历时能以事实为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我对本案没有特定立场,我也不知道凶手是谁,但觉得孙维的嫌疑非常大。我还写过三篇有关朱令案的文章,大家可以点击阅读,它们分别是《朱令案无法重启的原因》《朱令中毒案远比复旦投毒案复杂》和《清华女学生铊中毒案可拍电影》。
就连一位以打假出名的名人也在前几天表示,贝志诚的一些说法是不成 立的,并表示了对他人品的质疑。我相信这里所说的“人品”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操守,也就是说不能说一些自己也不确定的事情,更不能有意说谎。非常遗憾的 是,对朱令案有过很大贡献的贝志诚,在这一方面的修养还有待提高。我听说他在大三的时候从北京大学退学,也许因为没写过毕业论文,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 练,所以才多次提供不可靠的信息。
贝志诚今天发表一篇博文,内容是朱令投毒案的疑问汇总。既然是“汇总”,就应该是囊括了他的所有主要疑 点。可是,我找出他过去几年写过的类似的文章来对比,发现几年前贝志诚举出的重要疑点并没出现在今天的文章里。那么那些消失的疑点去哪里了?要么就是贝志 诚想通了,疑点不再是疑点;要么就是贝志诚制造了它们,可是后来被大家证明不成立。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消失的疑点有哪些。
在 2002-2006年,贝志诚间曾经提出过许多朱令案的疑点,且这些疑点全都指向孙维。例如,他曾经说“朱令介绍孙某也参加了民乐团,而且练习的也是古 筝,由于朱令的水平高,孙某几乎不可能有演出的机会”,而实际的情况是作为中阮伴奏的孙维与担任古琴独奏的朱令并无竞争关系,在多名清华文艺社团的校友发 帖指正后,贝志诚在2005年12月31日发贴承认“我对民乐完全不了解,乐器的说法可能有误”。既然不了解,还能说得如此真切,可见他在发表看法时未必 进行过仔细的思考。
“朱令的杯子在床下孙维的箱子中翻出”也是贝志诚最先提出的,而且还说了很多年,但是在他今天发表的疑问汇总中既没有 提“乐队”也没有提“杯子”。这两点一个是动机,一个是物证,是早几年贝志诚指责孙维的重要“证据”,如今他不再提起这两件事,想必他也知道这些信息都不 一定真实。如果是在法庭上作证,却又被别人指出曾经作伪证,那么证人的其他证词也都不会再被相信了,虽然贝志诚的话肯定有真实的部分。
此 外,贝志诚还给出过许多有争议的信息,例如他说自己找朱令的同学们帮忙翻译国外的回信,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五一都安排好旅游了,实在没时间帮助你们”。可 是朱令的同学们却说她们连夜翻译,包括孙维。这样的争议还有很多,很难去证实对错。不过在所有这些争议中,朱令的几个同学说法比较一致,而贝志诚却只有他 自己在说,相比之下贝志诚的“证词”的可信度,就略低于朱令的同学们了。
在贝志诚今天下午发表的博文中,我们还能看到凤凰卫视工作人员的 一段话,贝志诚截图下来,并把这段话作为疑点汇总中的六个疑点之一。清华投毒案从案发至今已有19年,贝志诚在19年后总结了六大疑点中,居然有这么一段 儿难以考证真伪的材料。这一点再次说明了贝志诚在发表看法时,缺乏严谨的态度。我希望与此事件有关的人,在讲述经历时能以事实为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我对本案没有特定立场,我也不知道凶手是谁,但觉得孙维的嫌疑非常大。我还写过三篇有关朱令案的文章,大家可以点击阅读,它们分别是《朱令案无法重启的原因》《朱令中毒案远比复旦投毒案复杂》和《清华女学生铊中毒案可拍电影》。
朱令案:贝志诚们的谎言分类集锦
作者: 赛昆
朱令案:贝志诚们的谎言分类集锦2013-04-28 10:22:43 [点击:193]
说明:凡是有引号的谎言,可通过谷歌等搜索网站查到,所以就不给网址了。
另外首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网上有消息“1998年12月,朱明 新为朱令办理退学手续时,发现朱令的相机、蜂蜜、咖啡等不见了。而公安部门早在1995年就将这些物品封箱后存在化学系办公室,并给了朱家一份物品清 单”。事实上,最值得检查的是这些物品,而不是什么“杯子、化妆品”。朱家的“朋友”张捷律师凭空断言“在咖啡杯下毒”,这其实很荒唐,为何不在蜂蜜或咖 啡罐中直接一次下毒而要在冲好了的杯子下?这个说法有违常理,却能证明“多次投毒”。朱令确是“二次(或多次)中毒”,但投毒者却完全可以“一次投毒”。
周岩、祝友秀、林妤謓等多个美女毁容案都是追求不成被毁容。朱案也符合这一特征,只是凶手手段高超,特别是事后造谣的功夫了得,得以逃出法网。
2011年在美国发生的李天乐投铊杀夫案,受害者王晓业发病没几天就去世了。对比王案和上述毁容案,朱案与毁容案更相似。
下面分几节评论具体的谎言和网上传言。
一、已被证伪的“凭空捏造式”谎言。
1,“朱令介绍孙某也参加了民乐团,而且练习的也是古筝”。被反驳后,造谣者贝志诚被迫认错。
2,“由于朱令的水平高,孙某几乎不可能有演出的机会”,有照片录像,她们曾同台演出。当然,造谣者可以争辩:“几乎不可能”不是“不可能”。
3, “铊铊(孙维)说朱令弹的是古琴、不是中阮、……”。这是凭空捏造。孙维第一次公开声明就说“朱令弹的是古琴独奏,同时也参加中阮伴奏”。
4,朱家律师的博文也有明显不实的地方,如“(嫌疑人)有直系亲属为副委员长”,如果“嫌疑人”指的是孙维,那就说错了。孙的直系亲属最大只当到政协常委。如果该律师签发的正式法律文件有这样明显的硬伤,那朱家真该换人。
5,“据说孙维祖父死前,最高领导人去探访他,他的要求就是把他孙女放出来。又据说当时的北京市公安局长大发雷霆说:放他妈什么放,打死了装在麻 袋里放出去。”事实是在1995年底之前根本不存在“放出来”的问题。
二、网上和报刊上自相矛盾的“倒孙文”。
1, 张捷律师为了配合后来冒出来的“化妆品”理论,最近在博文说“朱令第一次的中毒应当是外用,可能有多次投毒。铊可以麻痹视神经,所以朱令先是去同仁看眼 睛;铊还是脱毛剂,所以第一次朱令脱发却没有全身铊中毒症状。”但对朱父的采访却是“其实在演出之前,朱令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异常。她吃不下东西,直喊肚子 疼。”是内脏中毒。
2,律师说“下毒被怀疑是朱令的咖啡杯,但这个杯子找不到了”。跟贝志诚打架:“关于咖啡杯,公安去朱令宿舍搜查,结果是在孙维床下的箱子里找到了朱令的咖啡杯,而且被彻底清洗过。”
【评论】:看来律师应该首先起诉贝志诚。在网上一搜就可以看到,为了“找到了朱令的咖啡杯”,真铊马甲们狂轰滥炸。张律师如今声称“找不到”,真铊们该出动了吧。
三、被孙维否定,而贝某又拿不出任何证据的谣言。
“朱令父亲走私铊传言……谣言的来源最后查到了,确定为孙维所为”。谁查的,“确定”结论文件何在?如果只是贝志诚查的,那其他人也可以查出“确定为贝志诚所为”。
四、“移花接木”式谣言。
1,有匿名网文说:“她(孙维)称案发后,朱令寝室个人洗漱或化妆用品失窃”,进而扯到“杯子”。事实是,孙原话只是“听说是不见了化妆品”。把“化妆品”偷换为“洗漱或化妆用品”,进而扯到“杯子”。
2, 贝志诚说:“孙维自述说自己是1997年被警方盘问,而自己爷爷孙越崎在1995年12月9日就已经去世作为没有势力介入干预此案的理由”。事实上,孙维 只是否认在1995年她跟公安部门有任何交道:“我一天也没有被关过,根本谈不上‘放出来’”。把“放出来”偷换成“干预”。
【评论】:以上两例何其相似,大家都看得出来匿名者何人了吧?
五、其他“疑点”
1,《法制周报》2006年1月26日的报道:“1995年3月底,朱令宿舍的一名女同学给吴承之打电话,告诉他‘朱令还剩下的面包,我们几个分了吃了’。‘很明显,有人在销毁证据。’吴承之向记者回忆这个细节时强调。”
【评论】:面包会长霉。如果是男生,室友长期住院,通常扔掉了事,谁也不愿见霉面包放在旁边的书桌上。女生心细,给物主家人通知一声,而且不忍说“扔了”。此事很简单,但吴先生是当事人,看不到这一面可以理解。
2,律师说“多次投毒准确无误,没有误服不容易。”
【评论】:下半句不好理解,上半句只是律师自己的猜测。可以称为“准确无误”的只是朱令多次中毒。完全有可能是朱令的罐装咖啡被一次性少量投毒。强调“多次投毒”,无非是利于嫁祸同室学生。从诊断结果看也是如此:朱令显然是长期(但少量)中毒,她身上毒量很大。
六、枝节:
贝说:“中国人都知道,在中国最高领导人是总书记”。此话不确,但涉政治恕不多说。1992年,一位没有任何职务的老人说过:“谁不改革谁下台”,这个“谁”包不包括贝某口中的“最高领导人”,中国人都知道。
七、其他。
1,网上有人问为何孙维不敢起诉造谣者。对此,俺建议提问者看看豆瓣网上的《基本数据列表》。根据该表,贝某自称他的的多个谎言(如“咖啡杯”“公安局长大发雷霆”)源自朱家。
孙维已经说过,朱的亲属给她寄过恐吓信,“发誓不惜用一切为朱令复仇”,暗示要用“黑社会”来“除害”。但孙“不想给她的家庭雪上加霜,因此没有追究。”
2,1995 年12月 ,《美国医学》杂志刊登文章,报道互联网诊断朱令铊中毒事件。(U.S. Medicine,“Internet Diagnosis: New Link to China”, Vol. 31, No. 23-24, Page.3 & 9, December, 1995.)这篇文章中提到“看起来朱令是个谋杀企图的受害者,目前线索指向一个被抛弃的追求者。”
3,有笔名为“天蓝心情”的匿名者曾问:“是不是校外的人投毒?……男的?”,然后自答:“基本决定为本系的女生”。此地无银了。
4,贝志诚说:“朱令案公安机关走访了200多家化工用品商店等可能拥有铊盐的机构,结论是朱令不可能通过清华外其他途径摄入铊盐”。但在清华案发后的1997年,北大又有学生用铊下毒。贝先生除了谎言以外,拿什么担保北大的铊不会往清华施?
4,有为笔名为“海洋之上的cayman”抱怨贝志诚们“现在一点功课不做乱说的人太多了”。他忘了,不论造谣者如何做功课,谣言总会穿帮。
八、结论。
造谣总有目的:那就是遮掩真相。因为真相对他们太可怕。
另外首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网上有消息“1998年12月,朱明 新为朱令办理退学手续时,发现朱令的相机、蜂蜜、咖啡等不见了。而公安部门早在1995年就将这些物品封箱后存在化学系办公室,并给了朱家一份物品清 单”。事实上,最值得检查的是这些物品,而不是什么“杯子、化妆品”。朱家的“朋友”张捷律师凭空断言“在咖啡杯下毒”,这其实很荒唐,为何不在蜂蜜或咖 啡罐中直接一次下毒而要在冲好了的杯子下?这个说法有违常理,却能证明“多次投毒”。朱令确是“二次(或多次)中毒”,但投毒者却完全可以“一次投毒”。
周岩、祝友秀、林妤謓等多个美女毁容案都是追求不成被毁容。朱案也符合这一特征,只是凶手手段高超,特别是事后造谣的功夫了得,得以逃出法网。
2011年在美国发生的李天乐投铊杀夫案,受害者王晓业发病没几天就去世了。对比王案和上述毁容案,朱案与毁容案更相似。
下面分几节评论具体的谎言和网上传言。
一、已被证伪的“凭空捏造式”谎言。
1,“朱令介绍孙某也参加了民乐团,而且练习的也是古筝”。被反驳后,造谣者贝志诚被迫认错。
2,“由于朱令的水平高,孙某几乎不可能有演出的机会”,有照片录像,她们曾同台演出。当然,造谣者可以争辩:“几乎不可能”不是“不可能”。
3, “铊铊(孙维)说朱令弹的是古琴、不是中阮、……”。这是凭空捏造。孙维第一次公开声明就说“朱令弹的是古琴独奏,同时也参加中阮伴奏”。
4,朱家律师的博文也有明显不实的地方,如“(嫌疑人)有直系亲属为副委员长”,如果“嫌疑人”指的是孙维,那就说错了。孙的直系亲属最大只当到政协常委。如果该律师签发的正式法律文件有这样明显的硬伤,那朱家真该换人。
5,“据说孙维祖父死前,最高领导人去探访他,他的要求就是把他孙女放出来。又据说当时的北京市公安局长大发雷霆说:放他妈什么放,打死了装在麻 袋里放出去。”事实是在1995年底之前根本不存在“放出来”的问题。
二、网上和报刊上自相矛盾的“倒孙文”。
1, 张捷律师为了配合后来冒出来的“化妆品”理论,最近在博文说“朱令第一次的中毒应当是外用,可能有多次投毒。铊可以麻痹视神经,所以朱令先是去同仁看眼 睛;铊还是脱毛剂,所以第一次朱令脱发却没有全身铊中毒症状。”但对朱父的采访却是“其实在演出之前,朱令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异常。她吃不下东西,直喊肚子 疼。”是内脏中毒。
2,律师说“下毒被怀疑是朱令的咖啡杯,但这个杯子找不到了”。跟贝志诚打架:“关于咖啡杯,公安去朱令宿舍搜查,结果是在孙维床下的箱子里找到了朱令的咖啡杯,而且被彻底清洗过。”
【评论】:看来律师应该首先起诉贝志诚。在网上一搜就可以看到,为了“找到了朱令的咖啡杯”,真铊马甲们狂轰滥炸。张律师如今声称“找不到”,真铊们该出动了吧。
三、被孙维否定,而贝某又拿不出任何证据的谣言。
“朱令父亲走私铊传言……谣言的来源最后查到了,确定为孙维所为”。谁查的,“确定”结论文件何在?如果只是贝志诚查的,那其他人也可以查出“确定为贝志诚所为”。
四、“移花接木”式谣言。
1,有匿名网文说:“她(孙维)称案发后,朱令寝室个人洗漱或化妆用品失窃”,进而扯到“杯子”。事实是,孙原话只是“听说是不见了化妆品”。把“化妆品”偷换为“洗漱或化妆用品”,进而扯到“杯子”。
2, 贝志诚说:“孙维自述说自己是1997年被警方盘问,而自己爷爷孙越崎在1995年12月9日就已经去世作为没有势力介入干预此案的理由”。事实上,孙维 只是否认在1995年她跟公安部门有任何交道:“我一天也没有被关过,根本谈不上‘放出来’”。把“放出来”偷换成“干预”。
【评论】:以上两例何其相似,大家都看得出来匿名者何人了吧?
五、其他“疑点”
1,《法制周报》2006年1月26日的报道:“1995年3月底,朱令宿舍的一名女同学给吴承之打电话,告诉他‘朱令还剩下的面包,我们几个分了吃了’。‘很明显,有人在销毁证据。’吴承之向记者回忆这个细节时强调。”
【评论】:面包会长霉。如果是男生,室友长期住院,通常扔掉了事,谁也不愿见霉面包放在旁边的书桌上。女生心细,给物主家人通知一声,而且不忍说“扔了”。此事很简单,但吴先生是当事人,看不到这一面可以理解。
2,律师说“多次投毒准确无误,没有误服不容易。”
【评论】:下半句不好理解,上半句只是律师自己的猜测。可以称为“准确无误”的只是朱令多次中毒。完全有可能是朱令的罐装咖啡被一次性少量投毒。强调“多次投毒”,无非是利于嫁祸同室学生。从诊断结果看也是如此:朱令显然是长期(但少量)中毒,她身上毒量很大。
六、枝节:
贝说:“中国人都知道,在中国最高领导人是总书记”。此话不确,但涉政治恕不多说。1992年,一位没有任何职务的老人说过:“谁不改革谁下台”,这个“谁”包不包括贝某口中的“最高领导人”,中国人都知道。
七、其他。
1,网上有人问为何孙维不敢起诉造谣者。对此,俺建议提问者看看豆瓣网上的《基本数据列表》。根据该表,贝某自称他的的多个谎言(如“咖啡杯”“公安局长大发雷霆”)源自朱家。
孙维已经说过,朱的亲属给她寄过恐吓信,“发誓不惜用一切为朱令复仇”,暗示要用“黑社会”来“除害”。但孙“不想给她的家庭雪上加霜,因此没有追究。”
2,1995 年12月 ,《美国医学》杂志刊登文章,报道互联网诊断朱令铊中毒事件。(U.S. Medicine,“Internet Diagnosis: New Link to China”, Vol. 31, No. 23-24, Page.3 & 9, December, 1995.)这篇文章中提到“看起来朱令是个谋杀企图的受害者,目前线索指向一个被抛弃的追求者。”
3,有笔名为“天蓝心情”的匿名者曾问:“是不是校外的人投毒?……男的?”,然后自答:“基本决定为本系的女生”。此地无银了。
4,贝志诚说:“朱令案公安机关走访了200多家化工用品商店等可能拥有铊盐的机构,结论是朱令不可能通过清华外其他途径摄入铊盐”。但在清华案发后的1997年,北大又有学生用铊下毒。贝先生除了谎言以外,拿什么担保北大的铊不会往清华施?
4,有为笔名为“海洋之上的cayman”抱怨贝志诚们“现在一点功课不做乱说的人太多了”。他忘了,不论造谣者如何做功课,谣言总会穿帮。
八、结论。
造谣总有目的:那就是遮掩真相。因为真相对他们太可怕。
星期二, 四月 23, 2013
清华铊中毒女生朱令姐姐吴今的死因更是迷雾丛丛
清华铊中毒女生朱令姐姐吴今的死因
朱令的母亲姓朱,父亲姓吴,很显然吴今随父姓,朱令随母姓,所以姐妹不同姓。
在朱令出事的5年前---1989年的4月份,她正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二年级读书的20岁的姐姐吴今在一次周末的出游中坠崖身亡。警方的解释是吴今走的太快,不小心坠崖。
吴今和同学于周六出发去野三坡春游,当时全班逃了周六的课。那一天据说大家(当然吴今也是)玩得非常尽兴。周六晚上全班住在当地的老乡家里。大家根据自
己的安排,讨论分成两拨,周日上午和下午分别回北京。吴今因为周日下午有大运会团体操排练,所以决定同上午回城的一拨回来,其实第二天上午回城的同学中并
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吴今周日下午的安排,只是知道她也想上午回去。第二天一早,下午回城的同学出发去时,距离上午回城的火车发车时间还早,另外吴今的好朋
友也在下午回城的同学一拨,再加上头一天大家玩得很高兴,吴今虽然下午要赶回去,但是表现得意犹未尽,想和这一拨同学一起出去走走,然后再回来和第一拨同
学汇合。她当时把自己的物品都收拾好随身携带,所以也可以直接去火车站和同学汇合,于是就产生了误会。
吴今和下午回城的朋友走了一段,就折
回去汇合上午回去的同学,就在这中间出了事故。下午回去的同学觉得她已经回去了,上午回去的同学左等右等不见吴今,先是以为她是不是自己独自去了车站,因
为在老乡家已不见她的物品,但是大家还是等到很晚,所以到了车站时车早进站,大家又说是不是吴今已经上了车,于是就上车一节一节车厢寻找,没有找到。大家
就想,因为不知道她是不是一定要赶回北大或回家,(即使知道她要有团体操排练,因为是上百人的排练,不是每一次都必须要出席的,但是那次因为要分组,吴今
其实是一定要回去的,但并不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的)所以觉得可能她还没有玩够,禁不住下午回来的同学们的劝说,就决定不上午回了。
下午回北大
的同学到了寝室已经是很晚了(半夜?),所以没有见到吴今还以为她上午回来后办完事情回家了。而上午回来的同学以为她和下午一拨回到北京后没有回北大直接
回了家,大家没有提及。第二天周一,大家上课时才发现吴今不在,询问起来才发现不对,赶紧打电话给吴今家,于是当天下午他们班的一些同学和吴今的父母一
起,坐着她父母从单位借来的车,再次赶往涞水,但是当天没有找到。
次日,还是第三日,才在一个悬崖下找到吴今。发现尸体的地点距离吴今和同
学的分手地点只有几百米。最先发现吴今遗体是一位老乡。因为第一天到达时已经下午较晚的时候,并没有能全面搜索。所以第二天请了当地的老乡一起帮忙。因为
吴今遗体所在位置比较隐蔽,没有在她失足的地点直接看到吴今,而是在另一个山头上,看到对面一处半山腰上隐隐约约的和山上绿色(黄色)不一致的颜色(据说
是紫色,还是据说吴今当时穿着紫色的裤子,当时是中午时分,在太阳下比较显眼)从而找到的。人们这才从各处又赶到出事地点,赶到时又过了一两个小时。又是
据说,吴今同班一名男同学最先下到吴今躺着的那个平台。他说吴今衣着整齐,面容安详,看上去就像是睡着了,或是昏迷着,以至于他还叫吴今的名字,说你还好
吧,还是你没事吧。其实据说那时吴今已经死亡多时了。
所以我认为她没有明显地出血。另外要说明的是吴今带的是电子石英表,指针式的,因为她同学说的是:电子表的指针指在10点多少(对不起忘记具体分钟数了)分上。
5年后,即将满20岁的朱令被投毒。
依据吴今当年同学的回忆
当年在吴今失足后,警方曾经到吴今的寝室要求吴今室友帮助寻找吴今的日记或者其他纪录其思想感情生活的本子或是纸张,还询问吴今事发前的情绪等等。而且
和不止一个同学单独谈话,了解情况。当时同学之间传说警方认为吴今不像是意外,要排除自杀可能后,可能立案作他杀的刑事侦查。其中的疑点有以下:
一是吴今的手表是电子表,而电子表停在10点多钟,而吴今和前队分手在9点出头,而10点多那个时候已经是她该乘坐的火车离站发车过后了,她不该在这个时候失足。(一般是电子表受到撞击往往会停止走动,电池刚好突然没电了的概率太低了。这点最可疑!!!)
二是吴今失足处离她和前队分开200米左右,要是失足时候发出呼救,前队的人因该能够听到动静,然而当时没有同学听到有异常动静。
三是吴今下落的悬崖是由一个大约10几米到20米的缓坡,然后是20几米的直壁构成,但是现场(在缓坡处)和吴今的身上没有她曾经挣扎着止住下滑的痕
迹,比如手上没有抓住什么小树枝,泥土什么的伤痕,手指甲也没有见到泥土什么的。失足时候如果意识清醒,人都会下意识地抓住什么,哪怕是扒住地表不放手,
所以手上很容易有伤痕的。
警察调查时,和吴今的同学和好朋友,而且还不止一个人说了这些,在不是同班的同学中也流传出来。但是后来
不知道为什么不了了之,所以同学中流传,可能是同学们自己的猜测,吴今父母觉得孩子已经去世了,不想再解剖尸体,是不是老一辈不想让孩子连个全尸都落不下
什么的,所以就不赞成再追究了。
现在网上认为仇杀与奸杀可能性最大。这要调查吴今或其家庭与别人是否有纠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结怨或是当时的1989年政治风波有隙?而被强奸也不能排除,因为上世纪80年代强奸案较多且吴今人长得很漂亮又走在野外。
以下是一网友的帖
朱令的姐姐吴今也不像大家想想的那样失踪然后坠崖而死。当时侦察、找到尸体、尸检及通知家属在时间上根本是不合常理的。而且当时的尸检报告很久没有出来
(奇怪,如果是坠崖而死尸检是只需几个小时的)后来朱家还莫名其妙地被搜查了。在十几年前北京一桩比较大的经济案件审理中查获了一个雇佣杀手,此人在辽宁
被便衣通过内线秘密抓获并且供出了一个市级领导干部及一条线索,而依照这条线索据称如果严格差下去的话将有"相当惊人的收获"。然而此人在到达北京后立即
被秘密关押起来,一个月后被称触电自杀,而先前抓捕他的两个秘密便衣均被调离(实际等于是降职发配)。据当年有人保留的两人从辽宁发回北京的审讯提纲记录
此人在供认的杀人名单里还有朱令同学的姐姐,而且审讯第二天供认的4个被杀人除朱令同学的姐姐外其余三个都有比较明显的政治仇杀迹象。可是最后结果是在这
四位死者中只有一位确认为此人所杀,并且确实好像因此揪出了一位领导干部;还有两位死者另外确立了谋杀人,具体细节不祥······
发生在野三坡的通天大案
吴今以罕见的高分考入当年分数最高的北京大学生物系,吴今不仅成绩好,会弹钢琴,而其她的长项是跳芭蕾舞,是北大校舞蹈队的主要成员,对于她一个统招的理科生,能够在有文科生和艺术特招的综合大学显露艺术才华,是非常不容易的。
吴今和同学于1989年春的一个周六出发去河北的野三坡(离北京约100公里)春游,当时全班逃了周六的课。吴今当时的班级比较小,二十来人,而且不是全部同学都去春游了,所以大约只有十几个人去。
那
一天据说大家(当然吴今也是)玩得非常尽兴。周六晚上全班住在当地的老乡家里。大家根据自己的安排,讨论分成两拨,周日上午和下午分别回北京。吴今因为周
日下午有大运会团体操排练,所以决定同上午回城的一拨回来,其实第二天上午回城的同学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吴今周日下午的安排,只是知道她也想上午回
去。第二天一早,下午回城的同学出发去时,距离上午回城的火车发车时间还早,另外吴今的好朋友也在下午回城的同学一拨,再加上头一天大家玩得很高兴,吴今
虽然下午要赶回去,但是表现得意犹未尽,想和这一拨同学一起出去走走,然后再回来和第一拨同学汇合。她当时把自己的物品都收拾好随身携带,所以也可以直接
去火车站和同学汇合,于是就产生了误会。
吴今和下午回城的朋友走了一段,就折回去汇合上午回去的同学,就在这中间出了事故。
下
午回去的同学觉得她已经回去了,上午回去的同学左等右等不见吴今,先是以为她是不是自己独自去了车站,因为在老乡家已不见她的物品,但是大家还是等到很
晚,所以到了车站时车早进站,大家又说是不是吴今已经上了车,于是就上车一节一节车厢寻找,没有找到。大家就想,因为不知道她是不是一定要赶回北大或回
家,(即使知道她要有团体操排练,因为是上百人的排练,不是每一次都必须要出席的,但是那次因为要分组,吴今其实是一定要回去的,但并不是每个同学都知道
的)所以觉得可能她还没有玩够,禁不住下午回来的同学们的劝说,就决定不上午回了。下午会北大的同学到了寝室已经是很晚了(半夜?),所以没有见到吴今还
以为她上午回来后办完事情回家了。而上午回来的同学以为她和下午一拨回到北京后没有回北大直接回了家,大家没有提及。
第二天周一,大家上课时才发现吴今不在,询问起来才发现不对,赶紧打电话给吴今家,于是当天下午他们班的一些同学和吴今的父母一起,坐着她父母从单位借来的车,再次赶往涞水,但是当天没有找到。次日,还是第三日,才在一个悬崖下找到吴今。最先发现吴今遗体是一位老乡。
因
为第一天到达时已经下午较晚的时候,并没有能全面搜索。所以第二天请了当地的老乡一起帮忙。因为吴今遗体所在位置比较隐蔽,没有在她失足的地点直接看到吴
今,而是在另一个山头上,看到对面一处半山腰上隐隐约约的和山上绿色(黄色)不一致的颜色(据说是紫色,还是据说吴今当时穿着紫色的裤子,当时是中午时
分,在太阳下比较显眼)从而找到的。人们这才从各处又赶到出事地点,赶到时又过了一两个小时。
又是据说,吴今同班一名男同学最先下到吴今躺着的那个平台。他说吴今衣着整齐,面容安详,看上去就像是睡着了,或是昏迷着,以至于他还叫吴今的名字,说你还好吧,还是你没事吧。其实据说那时吴今已经死亡多时了。
据吴今当年同学的回忆。
当
年在吴今失足后,警方曾经到吴今的寝室要求吴今室友帮助寻找吴今的日记或者其他纪录其思想感情生活的本子或是纸张,还询问吴今事发前的情绪等等。而且和不
止一个同学单独谈话,了解情况。当时同学之间传说警方认为吴今不像是意外,要排除自杀可能后,可能立案作他杀的刑事侦查。其中的疑点有以下:
一是吴今的手表是石英电子表,表停在10点多钟,而吴今和前队分手在9点出头,而10点多那个时候已经是她该乘坐的火车离站发车过后了,她不该在这个时候失足。
二是吴今失足处离她和前队分开200米左右,要是失足时候发出呼救,前队的人因该能够听到动静,然而当时没有同学听到有异常动静。
三
是吴今下落的悬崖是由一个大约10几米到20米的缓坡,然后是20几米的直壁构成,但是现场(在缓坡处)和吴今的身上没有她曾经挣扎着止住下滑的痕迹,比
如手上没有抓住什么小树枝,泥土什么的伤痕,手指甲也没有见到泥土什么的。失足时候如果意识清醒,人都会下意识地抓住什么,哪怕是扒住地表不放手,所以手
上很容易有伤痕的。
事后公安机关排除了他杀的可能,也没有自杀的理由,事情被定性为意外。
吴今一家四口人,还有一个妹妹叫朱令。(父亲姓吴,母亲姓朱)
关于吴今与朱令的家庭,人们说她家是高干,那是错误,说她家是高知,也是不全面,实际情况是朱令家是中国的贵族!
大
家应当知道贵族是看不起暴发户的,尤其看不起的是依靠在政治上站对了队取得高位的政治投机分子。而中国的很多高干及其子弟在充满优越感的同时,对于贵族是
有深刻的内心自卑感的,这可能是让铊不能容忍朱令并且刻意加害的原因。吴今朱令的祖辈、曾祖辈均为名人
,为抗日毁家靖难,为国家民族做出了很大贡献,而朱令的姥姥也是中国二三十年代风华绝代的名媛,毕业于名校
,129运动的组织者之一,与中国近代大多数领导人尤其是他们的夫人均有良好私人交往。但在解放后中国贵族
阶层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改变,没有了财产,但财产是身外之物,他们拥有中国的知识和文化传承,从而保障他们的
后代能够再次出人头地。朱令的父母均是文革前的研究生,那可比现在的博士还稀少,朱令姐妹的学习和艺术才能
也是得自家庭的熏陶,不是无缘无故来的。我发现有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说朱令家是文革的造反派,也是非常可笑,她们家里在文革是黑五类,被斗得对象,说这些
话的人也是别有用心的。
吴今的妹妹朱令,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与吴今相同,朱令同样是才貌俱优。
1995年12月9日之前的一个星期,朱令被投铊毒,健康情况严重下降,朱令活了过来(当时病因没有被查明),春节之后,学校寒假结束,朱令回校后第二次被投铊毒,后因病因不明,治疗延误,朱令身体与大脑残疾,生活无法自理。
人
们分析,投铊毒者不能接受的不仅仅是朱令的学习、
艺术才能、外貌,这些铊可能都遇到过比自己优秀的人,但是对于朱令,让铊最引以自豪的家庭都没有了优越的理由,是不可接受的。朱令这个案件,已经到达了政
治的高度,它的重新提起,与中国的传统回归有关,它的沉默,不仅与相关人的权力有关,也与执政者对于中国贵族阶层的复兴的态度有关。它的解决意味着一系列
问题的曝露。
据称投铊毒的最大嫌疑人是前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孙越崎的孙女(前政协副主席孙孚凌的侄女)孙维(朱令的同班同寝室的同学)
星期一, 四月 22, 2013
美爆炸嫌犯父亲坚称儿子无辜 称爆炸系FBI策划
2013年04月22日17:06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中新网4月22日电 据外电报道,美国波士顿爆炸案嫌犯父亲在22日播出的采访中表示,他的儿子塔梅尔兰•萨尔纳耶夫与焦哈尔•萨尔纳耶夫都是无辜的,不可能制造出这次爆炸案。安佐尔•萨尔纳耶夫(Anzor Tsarnaev)在接受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电话采访时说,兄弟俩原本计划回到俄罗斯工作。他希望到美国看望受伤的儿子。
安佐尔说,他现在只能从电视上知道儿子们现在的样子。他希望去美国看望儿子。
他说,两个儿子在美国学习与工作。他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他与塔梅尔兰通了电话,塔梅尔兰告诉他,自己收到了一个电话,称他是犯罪嫌疑人。
安佐尔称,他认为这次袭击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精心策划的,FBI始终监视着塔梅尔兰。他们就是希望塔梅尔兰与焦哈尔出现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
安佐尔说,塔梅尔兰2012年1月曾回到俄罗斯更换护照,他说自己不想离开,希望让全家人都回来。他不喜欢美国,虽然他在波士顿是著名的拳击手。
安佐尔否认塔梅尔兰有激进思想。他说,塔梅尔兰结婚后成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是位正直的穆斯林,不可能做出被指控的那些事来。
对于焦哈尔,安佐尔说,他在学校是A等学生,理想是成为医生,并步入商界,回到俄罗斯陪伴家人。
塔梅尔兰和其弟弟焦哈尔被美国警方认定是波士顿爆炸袭击嫌疑人。美国警方18日在交火中击毙塔梅尔兰,19日晚逮捕重伤的焦哈尔。
兄弟俩的母亲祖贝达特•察尔纳耶夫20日曾表示,她的两个儿子遭人陷害。她说,FBI监视塔梅尔兰3到5年时间,清楚他的一举一动。
(原标题:美爆炸嫌犯父亲坚称儿子无辜 称爆炸系FBI策划)
关于贝志城的几个疑点
作者:部长为父可作伥 提交日期:2007-01-22 23:17
来自彼岸中国的朋友托我对朱令案件进行推理,根据大量的发贴和回帖,本人发现此案中活跃的贝志城有很多疑点:1.关于翻译问题
根据朱令吧提供的材料报道,4月10日贝志城发出了求助信之后获得的第二封信是某教授,说朱令是典型的铊中毒,解药是普鲁士兰。根据帖子爆料是这样说的 ““3个小时后我收到了第一封回信,紧接着第二封回信到了,来信人明确指出朱令是典型的铊中毒症状,解毒药是普鲁士蓝。”
根据吴 虹飞的报道:“一周之内,世界各地的医生、专家的回邮多达1500封。贝志城等人还专门设计了一个读信软件,利用关键字对这些信件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是,30%的回复认为病人是"铊"中毒。他发动北大学生翻译邮件,4月18日,他拿着诊断意见一大早赶到协和医院,希望大夫能够接纳。在ICU病区门口空 等了一天,除了几个年轻大夫,没有人愿意看。”
摘录孙维声明:“朱令94年底生病,一直不能确诊,一度病危,95年4月底北大的 一名同学来到我们宿舍告诉我们说朱令被确诊为铊中毒,他们收到太多的电邮回信,希望我们帮忙翻译--。我和另外两名同班同学马上去报告了系领导,并和其他 几个女生一起连夜翻译。随后学校保卫处和派出所开始了解情况,我和同宿舍、班里、系里以及文艺社团的很多-人-都被问询过,都是一些了解基本情况的问题, 之后两年公安再没找过我。”
我们来理出一条时间线,4月10日贝志城发出了求助信,紧接着第二封回信明确指出朱令是典型铊中毒, 贝志城等人设计了软件,利用关键字对信件归类,4月18日贝拿着诊断意见在ICU空等一天。4月底(这个时间非常关键,之所以确认这个时间有2个理由,1 是孙维声明2是贝志城说当时朱令同学都说“五一要出去玩没空”),贝志城找到朱令的同学,要求帮忙翻译。
怎么样,时间线理出来以后,疑点就浮现了:
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逻辑矛盾,贝志城在一开始病因不明确,最需要帮忙的“网络求助”阶段,排除万难,自己挺身而出的翻译,而不寻求任何帮助,等到 “来信基本上指向了铊中毒”“告诉我们说朱令被确诊为铊中毒”之后,才找朱令同学翻译,这是为何呢?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别人帮助,等到结果出来来,再让 别人锦上添花,目的何在?
我的个人判断,是为了让朱令的同学形成旁证,成为完美的证据,也就是“铊中毒并不是从贝志城口中说出来的,而是根据网络上来信统计出来的”,朱令的同学所作的工作只是旁证来信的“铊中毒”比例。
2.关于读信软件
一起说说当时的读信软件吧!1995年,据贝志城说,自己当时和同学特意去买了一本书,好像是UNIX编程什么的,来判断来信的严肃程度,对来信进行筛选。
据我所知对于当时的贝来说,无非是这样一种情况,用软件设定好病情的关键字,然后进行筛选。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贝志城的目的应该是要“找出疑难杂症 的真实病因”,以“发现”为主,而实际上这种程序只能起到对“已知可能病因”进行筛选的功能,如果有来信说是“钋”中毒,而并不是贝先生想象的“铊中 毒”,也没有提到排名很高的“神经炎”,并且不在程序的设定列表中,那么此类来信“钋”中毒是否就被当作“不严肃回复”而被过滤掉了呢?如果程序真的是如 此设计,我就要怀疑贝先生的目的了。
很遗憾,回顾前文的吴虹飞的文章:“一周之内,世界各地的医生、专家的回邮多达1500封。 贝志城等人还专门设计了一个读信软件,利用关键字对这些信件进行归类。统计结果是,30%的回复认为病人是"铊"中毒。”证实了我的猜想,贝志城所谓“判 断严肃度”的软件的确是关键字过滤程序。
另外顺便怀疑一下,当时协和医院已经发布官方态度“绝对不可能是铊中毒”, 假设贝志城是毫不知情的大学生,他所要做得应当是努力发现这种国内没有发现的怪病,为何会想到要用回信比例,软件之类的工具来“反驳”协和医院?作为一个 没有医学知识的大学生,这种行为合理吗?更何况,30%左右,并非绝对高比例,这种情况下,反复向协和医院求证是否铊中毒,这种行为是否是“先知”呢?
3.朱令案发前的活动范围
"附件里的文章把我多年来极力想忘掉的东西又一次抖了出来。我从不敢回忆这件事。1995年,北大。就在几天前还活蹦乱跳地来北大找我玩并和我一起上我 们系的外教口语课的朱令,就那末突然间“离开了”我们。她没有死,但是她的“活着”每每令我更加恐惧,对清华,对她身边的功利熏心冲满嫉妒和罪恶的人,对 一个人的命运变化的不解,对很多当时的我无法明白的、难以接受的事实,还有我和其他人的无能为力。这种恐惧在每一次去看她,或每一次在报纸上读到她的情况 时都会加俱。我去过那个“犯罪现场”,朱令在清华的宿舍,就在事发前一个月。我只记得那儿的狭小黑暗和冰冷的眼神,还有,朱令喜欢到我们学校来。
七年了,事情仍然没有结束。我们应该为她做点什么了。不知有没有人愿意一起去看看我们的朱令?
附:我访问新雨丝有困难,所以我的帖子大家可以随便转贴"
以上是贝志诚在该群上的一则留言,与花沐兰提供的信息有明显矛盾。留言时间是"Mar 8, 2002 3:21 am"。
这篇文章是贝先生亲自发的,似乎并未使用化名,有挺贝者争辩说,这番话是朱令另外一位北大同学胡雪逸说的,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大家看到的是署名贝的这篇yahoo留言。 而这段留言的矛盾之处是和贝先前说的在案发之前和朱令绝无往来和联系相矛盾。
令外,据网络红人ayawawa的博客说,贝志城勇救高中暗恋的女同学,这句话相必并非空穴来风,和贝自己声称的“和朱令只是普通同学”也有一些偏差,希望不是故意隐瞒。
4.3月2日与贝志城
朱令理论上的第二次中毒时间在2月27日至3月2日。下文摘抄自“朱令吧”
“投毒者应具备的几个条件:在1995年2月20日至3月3日间,能接触到朱令的饮食、起居;熟知朱令的活动规律、生活习惯;懂得铊盐毒性、毒理;可接触到铊盐;有作案动机;有异常表现。
案情分析:1995年2月20日,朱令返校后,除2次周末由家人接送回家住过两天外,其余时间一直在清华校园内。3月2日回家时她已明显感到身体不适,由此推断凶手的第二次投毒,应在2月27日至3月2日几天间。”
翻动一下电脑中的万年历,1995年3月2日为周四,通常大学生都是周五回家,周四回家的朱令是否是刚刚参加完什么生日PARTY顺路回家?
联想到贝志城的生日为3月2日,这个情况就很有意思了。
5.《白马酒店》
在浩瀚的回帖中,我发现这样一条有价值的回帖:
(此人自称贝志城高中同学)
“再说说贝志诚,高中的时候他穿着打补丁的蓝布衣服,带着毛主席像 章,很有个性。有一次,学校捐款,给每个学生下了指标,贝志诚在出操的时候,冲上领操台……”……还有“铊”,我不是学化学 的,但对铊有些了解,原因是我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白马酒店》,这位著名的女作家写过《尼罗河惨案 》等作品,《白马酒店》是我高中时看过的,里面讲的就是用铊投毒的悬疑案件。没想到这样的事情居然发生在熟 悉的人身上,太震惊了。投毒的人真的内心不受谴责吗?”
高中同学关系通常比较密切,大家平时也会经常交流自己看过的书籍。稍微搜 索一下,贝志城是一个非常爱书的人,自诩看过不少书,经常推荐别人看书。既然他的高中同学看过了白马酒店,不知道当时他有没有和班中“小书圣”贝志城交换 过意见,贝志城恰好不喜欢看这类书(男生都爱看侦探小说)或者恰好没看(贝家很有钱,有整整一个墙的书)。
假设贝当时看了《白马酒店》,请问贝,你应该很容易的根据书中的症状描述就判断朱令是铊中毒了吧?可是你为何没有说?
6.关于天涯讨论
天涯讨论过后,有几个朱令的同学成了众矢之的,被大家要求“说出真相”“交待当时的情况”“否则就要派人骚扰,让你名誉扫地”。
看一下这几个同学的名单:“薛刚”“潘峰”以及他们的妻子。
被围攻的,无一例外的具有如下共同特点“对贝志城进行过反驳”,也就是说凡是对贝志城进行过反驳的朱令同学都遭到了恶毒攻击,甚至有人写信去了他们的工作单位。这很明显是有组织迫害行为。
有人说这并非因果关系,我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说服你,原本最知情的知情者朱令当时的男友“黄开胜”,在朱令案件爆发后,没有发表任何言论,至今潜水中,却 没有受到任何网友的“要求说出真相”之类的请求。搜索了关于黄的帖子,一旦有人提到黄,几乎都有相似的ID出现进行保护,说黄有权利沉默,人要为自己生 活,但是这些ID通常都是刚刚骂“薛刚”“潘峰”隐瞒真相的人。
综上所述,本人的推理皆为“个人判断”,希望贝先生及其支持者看了不要生气。
星期三, 四月 10, 2013
林彪为何仓皇出逃?
对于林彪为什么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些说法中,有不少偏颇之处。出现偏颇最根本的原因,是叙述者多限于对零碎史实的“述”而没有在“解”上下功夫,即忽略了对事情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探索。
林彪出逃是有政治背景的,这个政治背景就是,他与毛泽东的分歧已经无法弥合,并且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林彪与毛泽东发生重
大分歧是在九大之后,分歧的根本点在于四条:一是对内政策。毛泽东有一个基本思路:九大之后,要实现安定团结,通过斗批改三个阶段,结束“文化大革命”,
使国家走上正轨。已经在“文化大革命”中掌握了很大权力,尝到了“甜头”的林彪集团,不希望马上结束“文化大革命”,也不希望实现安定团结和国家走上正
轨。因为那样的话,通过“支左”和军队干部直接参加革命委员会而由军队干部掌握地方政权的局面就会结束,军队干部就会退出地方各级政权,回到军营(即后来
毛泽东所说的“将归帐,兵回营”)。而林彪集团对于已经到手的权力是不愿意放弃的。如果“文化大革命”继续进行,他们就可以掌握更多、更大的权力,林彪集
团的人就会从“军”逐步“渗入”到“政”里面去。这一点,从林彪手下的人竭力拥戴林彪当国家主席就可以看出来。二是对外政策。当时中苏两国已经处于剑拔弩
张的地步,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威胁。毛泽东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一方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顶住了苏联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也积极寻求和缓的途
径。当苏联方面主动提出派柯西金来中国会谈时,毛泽东表现出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他决定,自己不见柯西金,而是由周恩来在北京机场见柯西金。事实
证明,毛泽东的策略是对的,由于中苏两国高级领导人的北京机场会谈,中苏边境局势逐渐和缓,最终中苏两国没有大打起来,中苏两国人民都免除了一场大战乱。
但林彪却对毛泽东处理中苏关系持保留态度,他主张与苏联对抗。那时,他和他手下的亲信将领曾多次滥用毛泽东很早以前说过的一句话:不怕大打、早打、打核战
争。这句话是毛泽东从战略上藐视敌人的角度提出的。但毛泽东是战略和战术统一论者,他在战术上,在具体问题上,在如何对付敌人上,是慎重的。林彪则不赞成
毛泽东的策略,他认为,同苏联的军事斗争,是“反修”斗争的重要战线。同时,林彪也不赞成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的决策,他认为,不能同美帝国主义妥协。三是
林彪自以为本集团的权力不够大。对他自己,他认为自己没有多少实权。他还认为毛泽东对他不信任,而江青一伙却在“文化大革命”中掌握了中央和地方的不少权
力,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领导权。对此,林彪一伙是不服气的。为了与江青一伙争夺权力,地方上经常发生造反派与军代表之间冲突的事情。这种冲突,实际上
是林、江两个集团争权夺利的一种反映。在权力分配上,林彪一直认为毛泽东偏袒江青集团。为了使本集团掌握更多的权力,他要通过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中央的地
位,掌握更大的权力,特别是要掌握国家政务方面的权力。叶群说过的一句话,最能代表林彪集团的意图。叶群说:林副主席现在有什么权?就管个国防部,其他什
么权也没有。九届二中全会前,叶群还说:要设国家主席,不设国家主席,林彪往哪摆?四是接班人问题。九大党章虽然把林彪确定为接班人,但毛泽东对他还不算
放心。在九大上,毛泽东突然对林彪说:你当党的主席,我当副主席,怎么样?林彪赶紧推辞。林彪认为,毛泽东这样说,是试探他,是对自己不放心的表现。九大
之后,有一次毛泽东对林彪说:我们都是60岁以上的人了,要培养60岁以下、30岁以上的人,像李德生、纪登奎等。听了这个话,林彪觉得毛泽东已经对自己不信任了,不一定要让他当接班人了,要另换别人了,而且毛泽东所提到的李德生和纪登奎,都不是自己的亲信,因此,林彪对毛泽东的这个提议,默不做声。后来,毛泽东在1971年8月视察南方时,还提到这件事。他在8月16日同刘丰等人谈话时说:那次同林彪说了这个意见(指培养30-60岁之间的人当接班人之事——笔者注)后,他“至今还未有什么反应。”
林彪与毛泽东之间的重大分歧虽然发展已深,但在九大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二人谁也没有说破。特别是林彪,深谙“韬晦”之道,他在表面上仍然拥护毛泽东,正像后来人们所形容的,他是“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
林彪由于怀疑毛泽东不一定让他当接班人了,便对毛泽东搞了两次试探。第一次,是在1969年10月。在这一年,中苏关系已经十分紧张,中央估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10月15日,根据中央关于紧急疏散的通知,毛泽东疏散到武汉,林彪疏散到苏州,中央其他领导人也分别疏散到外地。但是,10月16日,刚到苏州的林彪,却在事先不告诉毛泽东的情况下,向在北京的军委办事组组长、总参谋长黄永胜发出了“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要求“立即组织精干的指挥班子,进入战时指挥位置”,“各级要加强首长值班,及时掌握情况。”18日,
军委办事组以“林副主席指示(第一个号令)”的名义正式下达。当晚,迅速传到各部队,全军进入紧急临战状态,引起极大震动。林彪不请示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
就擅自下达可以调动全军的命令,这在过去从未有过。直到下达命令后的第二天,林彪才以“电话记录(急件传阅)”方式报告毛泽东。当时毛泽东住在武昌的东湖
宾馆。当汪东兴把林彪的这个电话记录交给他看后,他满脸不悦,说:“烧掉!”并且没有等汪东兴动手,就自己动手划了一根火柴,把这个电话记录烧了。第二
次,是在1970年7月下旬。为了纪念八一建军节,中央准备了一篇社论稿。在27日
政治局会议讨论社论稿时,已经投靠了林彪的陈伯达,与张春桥争论了起来。陈伯达主张,去掉社论稿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毛主席和林副主席亲自指挥的”一句话
中的前四个字,即“毛主席和”这四个字,张春桥不同意,二人争执不下。最后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决定:请示主席。过了两天,周恩来去上海陪同毛泽东会见外宾。
会见结束后,周恩来就这件事请示毛泽东。毛泽东只是淡淡地说:这种应景文章,不必认真。并且告诉在场的汪东兴,代他去把“毛主席和”四个字圈掉。(史料见
周恩来1970年7月30日给在京政治局成员的信)毛泽东虽然这样做了,但心里是十分不高兴的。他后来多次说:缔造的就不能指挥呀!缔造,也不是我一个人嘛!林彪并不知道毛泽东内心不高兴,反而以为,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好说什么。他自己以为,由他领导军队,这个地位,已经稳固了。
但是,毛泽东却在设
不设国家主席问题上,未向林彪让步。原来,在九大开过后不久,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重大分歧,就在设不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上暴露出来了。毛泽东主张不设国家主
席,林彪主张设国家主席,二人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反复多次,仍未能统一。实际上,在设不设国家主席问题上的分歧,只是林彪与毛泽东之间更深分歧的不太明显的
一种外部表现。最终,二人之间围绕设不设国家主席问题上的分歧,在1970年
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庐山会议)上公开化了,林彪与毛泽东之间的重大分歧实际上也已经暴露在全党面前了。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我的一点意见》,批
判了陈伯达。毛泽东批判的虽然是陈伯达,但其矛头所指,是林彪。九届二中全会在毛泽东意见基础上统一了思想,陈伯达被责令检查,后被隔离审查。林彪手下几
员大将也被责令检查,林彪集团遭受惨败。林彪心中又气又恨。但是,他在表面上还要拥护毛泽东。在九届二中全会闭幕式上,林彪发表讲话,他假意说:“这个会
议整个进程中间,都是主席亲自指导的。会议过程中间出现的问题,主席很敏锐地发现了,顺利地解决了。这个会议,可能(开)成一个是团结的会,还是(开成
一)个分开的会?经过主席的这种指导,依然变成了一个团结的会,胜利的会。”九届二中全会结束后,林彪心情沉重地下了庐山。
庐山会议之后,毛泽
东发动了“批陈整风”运动。“批陈整风”运动,批的是陈伯达,实际上是针对林彪的。对这一点,林彪内心是很清楚的。不仅如此,毛泽东还让林彪手下的黄永
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写书面检查,同时,毛泽东还提出:林彪对这件事要有所表示。林彪对此,抵触情绪是很大的。在庐山上,他告诉手下的
人,没有错,不要检讨。下了庐山后,当他看到毛泽东坚持要他们写书面检查时,不得不转而告诉他手下的人写假检查,这就是:在检查中只谈上了陈伯达的当,坚
决不谈他们自己搞了什么阴谋。叶群直接告诉林彪手下的大将们:把一切问题都推到陈伯达身上,就说是上了陈的当。而林彪自己,则对“批陈整风”一直不表态。
毛泽东对林彪的这种态度很不满意。虽然他仍然坚持要拉林彪,保林彪,但在林彪必须表态这个问题上,他是不让步的。1970年9月16日,
毛泽东在武汉约汪东兴谈话时说:“我劝林应好好地想一想,表个态嘛!今天未想通,待想通后表态也可以。”毛泽东还让汪东兴回北京后,把他对汪东兴检讨书的
批示交给林彪、周恩来、康生,并向他们转达毛泽东的意见:“争取犯错误的人早点觉悟。”毛泽东后来在接见一些地方和军队高级领导人时,也多次说过类似意思
的话。但是,林彪一伙却决心与毛泽东对抗,在检查书中,就是不提他们背后的活动,而毛泽东则从庐山会议上他们的表现中,以及从他们交来的检查书中,发现他
们背后肯定有阴谋。毛泽东在同周恩来的谈话中说:他们在庐山上搞突然袭击,自己觉得有把握了,可是后来一听说不行,又慌了手脚,可见他们背后有鬼。毛泽东
后来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也多次说过类似的话。毛泽东不光是从庐山会议上他们的表现中发现他们有鬼,而且从他们交来的检查书中发现他们有鬼。毛泽东在叶群的
检查书中读到叶群所写的“在北戴河时连续接了几个这方面的电话”时,十分注意,在这段文字的下面划了两道横线。毛泽东在吴法宪所写的检查书中看到吴写的
“曾经把陈伯达的论天才的语录打印了几份,给了办事组的几个同志”后,在这段话的下面也划了双横线。1970年12月16日,
毛泽东还在一则针对北京军区党委的批语中说:“为何听任陈伯达乱跑乱说,他在北京军区没有职务,中央也没有委任他解决北京军区所属的军政问题,是何原因陈
伯达成了北京军区及华北地区的太上皇?”毛泽东的这则批语实际上就是针对他所怀疑的问题而发问的。就在毛泽东写下这则批语不久,他发现中央军委所属部门并
没有传达毛泽东批判陈伯达的讲话,于是他在1971年2月直接在军委办事组的检查书上批道:“为什么老是认识不足?”“原因何在?应当研究。”毛泽东发现了他们背后有阴谋,是非要搞清楚不可的。
但是,林彪手下的骨干分子的检查就是不“深入”,就是不提他们背后搞阴谋这件事。林彪本人不但不表态,还告诉他手下的人,仍然搞假意的检查。林彪后来则干脆离开北京,住到北戴河去。当毛泽东紧紧抓住他们搞阴谋的事穷追不放时,林彪怀恨在心,开始直接对抗毛泽东。
1971年3月29日,
毛泽东派周恩来、黄永胜、军委办事组的一些人去北戴河,让他们向林彪汇报毛泽东关于揭批陈伯达的一系列指示,同时也向林彪谈中央准备召开“批陈整风”汇报
会的情况。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行前,特意交待周恩来:只是要林彪出来参加一下即将召开的批陈整风汇报会,“讲几句话,给他(指林彪——笔者注)一个台阶
下。”周恩来到北戴河,住了两天。在两天时间里,他连续同林彪谈话,做林彪的工作。但林彪一直紧锁眉头,一言不发,只是在最后一天才向周恩来表示,“完全
拥护”毛主席关于批陈的指示,还表示,对他手下的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的检讨,“很高兴。”当听周恩来说毛泽东对他们(指黄、吴、叶、
李、邱)的检查不满意时,林彪“要求”他们“重写一次。”对于中央要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的决定,林彪表示:“完全同意”中央开这样的会。至于涉及到他
自己的问题,他避而不谈,毫不认错。周恩来一再说服他,让他出席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林彪不表示出席,也不表示不出席,就是不开口,实际上是拒绝。周
恩来回到北京,向毛泽东汇报了他北戴河之行的情况,毛泽东对林彪的这种态度十分生气。他指着在场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说:“你们已经到了悬崖
的边沿了!是跳下去,还是推下去,还是拉回来的问题。能不能拉回来全看你们自己了!”当林彪得知毛泽东的这些话时,十分气恼。1971年4月,中央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19日,周恩来代毛泽东给已经回到北京的林彪送去关于批陈整风汇报会的文件,还有毛泽东在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的检查书上的批语,并且向林彪示意:毛主席希望林彪同志出席“批陈整风”汇报会,并在会上讲几句话。林彪表示:“坚决不讲”,也“不出席会议”(1983年11月吴法宪的回忆记录)。
毛泽东对林彪一伙的抗拒态度已经不能容忍了。1971年1月,毛泽东决定改组被林彪一伙控制的北京军区。改组北京军区后不久,1971年4月,毛泽东又派人参加军委办事组,打破了由林彪亲信把持军委办事组的局面。4月中旬,中央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时,毛泽东决定把黄永胜、吴法宪、叶群、邱会作、李作鹏的检查书及毛泽东对他们检查书所写的批语在会上散发。
林彪对毛泽东采取的这些措施极为不满和忿恨,并且公开地表现出来了。1971年
五一节时,按中央规定,晚上中央领导人要到天安门城楼上观看焰火。当华灯初上时,毛泽东按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台中央的圆桌东首坐下,柬埔寨的西哈努克
亲王紧挨着毛泽东坐下。毛泽东坐下后,一边与西哈努克亲王交谈,一边看中央领导人都到齐没有。其他中央领导人都按时来到天安门城楼,唯独不见林彪的影子。
按以往林彪的惯常做法,他总是先毛泽东几分钟到达,在楼梯口迎接毛泽东。今天,林彪却迟迟不到,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开始有些烦躁。焰火开始后,广场
上一片火树银花,群众和专业的文艺团体在广场上表演各种文艺节目,毛泽东却无心观看,他不时地瞟一眼对面空着的座位,不时地与西哈努克说几句话。隔了很长
时间,林彪仍然未到,周恩来有些着急,他让他的秘书去催促。过了十几分钟,林彪才慢慢地走上天安门城楼。当时天气很热,林彪却还穿着一件军呢大衣。他脸色
黄黄的,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到了天安门城楼,他也不同毛泽东打招呼,只是阴沉着脸,不与毛泽东握手,也不同他说话,冷冷地坐下,也不抬头看焰火和文艺节
目,一直耷拉着脑袋。几分钟后,他起身就走,也不同毛泽东打招呼,自己慢慢地走下天安门城楼。这一幕,引起了包括西哈努克在内的中外要人的注意。大家心中
明白:林彪已经与毛泽东不和了。林彪把他与毛泽东的矛盾表面化还表现在另一件会见外宾的事情上。1971年6月,罗马尼亚的客人来中国访问。中央安排,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四个人一同在人民大会堂的118房间会见罗马尼亚客人。会见的时候到了,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都按时来到了人民大会堂118号
房间,周恩来、康生都上前向毛泽东问好,但林彪根本不理毛泽东。他沉着脸,一句话也不说,也不与毛泽东握手。会见开始时,毛泽东、周恩来、康生与罗马尼亚
客人谈笑风生,而林彪则一句话也不说,只在那里阴沉着脸坐着。会谈开始不久,林彪自己就出来了,他走到大厅的西北角,坐在一张椅子上,脸色蜡黄,一动也不
动。林彪的座位一直空着,只有毛泽东、周恩来、康生一起与罗马尼亚客人谈话。会谈结束后,罗马尼亚客人走了,毛泽东等出来,林彪也不与毛泽东打招呼,只在
那里耷拉着头坐着。毛泽东等人走了,林彪才站起身,慢慢地走了。
实际上,林彪是用这种方式,表示他对毛泽东的不满和强硬态度。
林彪感到,他搞的反革命集团即将覆灭,于是他孤注一掷。
毛泽东越来越感到林彪一伙内部在搞什么阴谋。但是,到底是什么阴谋,毛泽东当时也不知道。他决定再采取一些新措施,摸一摸他们的底。这些新措施中,与以前不同的是:直接涉及到林彪,直到公开点林彪的名。
5月
下旬,毛泽东决定向各级领导干部传达《毛主席会见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隐喻地批了林彪——笔者注)。毛泽东的这些举措,引起了林彪的
更大不满。他告诉他手下的人,在军队里面,就是不要搞“批陈整风”,也不传达毛泽东的有关批示和讲话。林彪的这种做法,很快就被毛泽东所发现,他决定,进
一步把矛盾挑开,并且针对林彪,实施“敲山震虎”。
1971年7月9日,
毛泽东向陪同他会见基辛格的熊向晖问起军委办事组检讨的事,熊向晖据实报告说:没有听黄总长讲过,也没有看过黄永胜等人的检讨。毛泽东听后提高声调说:
“他们的检讨是假的,庐山的事情还没有完,还根本没有解决。这个当中有‘鬼’。他们还有后台!”毛泽东还说:他们是搞阴谋,连熊向晖这样的干部都不让知
道,这不是阴谋?我历来主张,党内允许有公开的反对派,绝不允许暗藏的反对派。黄永胜他们搞阴谋,搞分裂,他们是暗藏的反对派。搞阴谋,搞分裂,就是搞修
正主义,搞马克思主义的人,就是要讲团结,就要光明正大。黄永胜他们光明正大吗?完全不是。总而言之,庐山的事,根本没有完。毛泽东还不点名地专门针对林
彪说,我历来不主张让自己的老婆当自己的秘书,搞秘书专政,有什么好处?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还有后台”,“搞阴谋”,“秘书专政”,实际上指的就是林
彪。毛泽东的这些话,就是说给林彪听的。实际上,毛泽东是通过这些话来敲打林彪。
但是,在毛泽东的敲打面前,林彪仍然不表示任何态度。毛泽东决定直接点林彪的名字。他在1971年7月
频繁地请各大军区司令员、政委,一些省、市、自治区党政负责人来北京,向他们吹风,打招呼。毛泽东在与一些军队的和地方的领导人谈话中多次提到林彪,点林
彪的名。他多次说过这样的话:我同林彪同志谈过,他有些话说得不妥嘛。说人民解放军是我缔造的,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缔造的就不能指挥呀!缔造也不是我一
个人嘛!他们搞突然袭击,搞地下活动,为什么不敢公开呢?可见心里有鬼。他们先搞隐瞒,后搞突然袭击,五个常委瞒了三个。(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有毛
泽东、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毛泽东说的“瞒了三个”常委,是指林彪和陈伯达瞒着毛泽东、周恩来、康生搞地下活动——笔者注)他们一点气都不透,来
了个突然袭击。林彪同志那个讲话,没有同我商量,也没有给我看。他们有话,事先不拿出来,大概总认为有什么把握了,好像会成功了,可是一说不行,就又慌了
手脚。毛泽东说这些话,实际上就是说,庐山这场斗争,对象实际上是林彪,并且认定林彪他们在搞鬼,搞阴谋。但是在毛泽东的一再敲打面前,林彪还是不表态。
毛泽东对林彪有些失望了。他认为林彪问题的性质已经非同一般,而且林彪也是很难改正的。他决心把问题进一步提出来。1971年7月1日,
在毛泽东亲自审阅批准发表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上的纪念党的生日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告诫的话:要警惕“现在正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
晓夫那样的人物”。那时,刘少奇早已经被打倒,陈伯达也已经倒了,这里所说的“现在正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显然是指林彪。7月底,毛泽东向中央政治局推荐了一本晚清小说《何典》,毛泽东还特别指出了书中的四句话,要政治局成员去体会。这四句话是:“说嘴郎中无好药,死病无药医,药医不死病,一双空手见阎王。”毛泽东所透出的这些意思很明白,就是说林彪是“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已经不肯改悔。
林彪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上述信息后,他心里当然明白,毛泽东已经发现他们在搞阴谋了,并且把问题看得很重。他心里已经意识到了,他们的小集团面临着覆灭的危险。但是,此时林彪还心存一线希望,因为毛泽东并没有掌握他们搞阴谋的实据。
但是,毛泽东在原则问题上是不让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党内允许有公开的反对派,绝不允许暗藏的反对派。”他为了揭露林彪集团的阴谋,决心亲自到南方去巡视,了解林彪集团的情况,分化林彪的党羽,同时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警惕林彪集团搞阴谋。
1971年8月15日,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先后到武汉、长沙、南昌、杭州、上海等地视察,一路上会见各地党政军负责人,公开点名批评林彪,并且做分化林彪集团的工作。告诫他们要防止突发事变。毛泽东已经向林彪公开摊牌了。
毛泽东在同各地党政军负责人的谈话中,除了重复他7月
在北京同一些领导干部的谈话的内容外,又讲了不少新话。这些新话,把林彪的问题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毛泽东说:“你们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
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去年庐山会议,他们搞突然袭击,搞地下活动,为什么不敢公开呢?可能是心里有鬼。”“这次在庐山搞突然袭
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纲领的,就是反对九大路线,推翻九届二中全会的三项议程。有人看到我年纪老了,快要上天了,他们急于想当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
权。”“这次庐山会议,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他们“搞突然袭击的一些情况,至今也还不清楚。”“犯了大的原则的错误,犯了路线方向错误,改也难。”“现
在我要抓军队的事。”“我不相信我们的军队会造反。军下边还有师、团,还有司、政、后机关,他们调不动军队干坏事。”(1971年8月16日
毛泽东同刘丰等人的谈话记录)毛泽东还通过与一些党政军领导干部的谈话提醒林彪:“你不讲,人家也记得。早晚要讲,捂是捂不住的,这是害人害己。”毛泽东
还谈到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四个人的检查书要经过叶群这件事,他说:“为什么四个人都要经过她呢?为什么讲话稿不请示我呢?检讨为什么要请示?
这个问题要解决。”(1971年8月21日毛泽东同汪东兴的谈话记录)“对路线问题、原则问题,我是抓住不放的。”(1971年8月27日
毛泽东同刘丰等人的谈话记录)“我看他们的地下活动、突然袭击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的。纲领就是‘天才’和要当主席,就是推翻二中全会的议程和九大路
线。有组织就是瞒着人,搞得中央常委三个人都不知道,也瞒着政治局。”毛泽东还针对林彪捧林立果说:把他说成是超天才,捧得太高了,“对二十几岁的人就这
么捧,这没有好处,其实是害了他。”(1971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刘丰等人的谈话记录)在谈话中,毛泽东向一些高级干部们讲了这样一个意思:林彪的问题,是路线问题,实际上是第十次路线斗争,现在只是不讲破罢了。他说:前九次路线斗争都做了结论,这一次没有做个人结论。(1971年8月30日毛泽东同刘兴元等人的谈话记录)虽然没有做个人结论,但毛泽东认为林彪问题的性质是相当严重的,他曾经说:庐山上林彪等人搞的简报,“是一个反革命的简报。”对这件事,他坚持抓住不放,他说:“庐山这件事,还没有完,还不彻底,还没有总结。”(1971年9月3日毛泽东同南萍等人的谈话记录)
毛泽东的这些谈话,分量是相当重的,他把林彪的问题提到了“三要三不要”的高度,认为这是一场路线斗争,指出林彪等人搞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纲领的,是反对九大路线,急于夺权。这是一场两个司令部的斗争。毛泽东还表示,在这个问题上,他决不让步。
毛泽东的南巡谈话,
对外是严格保密的。毛泽东当时确定,只让他指定范围的人知道他谈话的内容。这个范围,就是周恩来及中央几个高级领导人,还有与毛泽东直接谈话的各省市自治
区党政军负责人。但是,林彪、叶群、林立果却千方百计打听毛泽东谈话的内容。由于毛泽东在南巡时要分化林彪集团的人,因此他也要找林彪集团的人谈话,这些
人便很快把毛泽东谈话的内容通过林彪死党报告给了林彪。林彪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内心是惊恐的。但是,他对毛泽东谈话的内容,知道得不太详细,就让他的亲信
死党继续打听详情。1971年9月5日、6日,在北戴河的林彪从周宇驰、黄永胜那里得到了毛泽东南巡谈话的详细内容。林彪还是不放心,他让其死党李作鹏专门到武汉去一趟,了解情况。李作鹏于9月6日到达武汉,进一步了解到了毛泽东的谈话内容。他秘密向林彪报告说:毛的谈话有三个重要之处:一、九届二中全会问题没有完,还有穷追猛打抓后台之势;二、上纲比以前更高了;三、矛头对准了林彪。
听到李作鹏的报告
后,林彪进行了分析。他知道毛泽东把问题上升到路线高度的分量,更知道路线斗争中反面头头的下场;他还注意到毛泽东的谈话中说到的:这件事没有完,还要抓
后台。此时林彪内心十分清楚,毛泽东不光是已经感觉到了他们在搞阴谋,而且是一定会把他们搞的阴谋活动查清楚的。他们这个集团灭亡在即了。于是,他孤注一
掷,决心将毛泽东杀害于巡视途中,发动武装政变。9月7日,林立果向“联合舰队”(即林立果在林彪支持下秘密建立的由效忠林彪父子的人组成的武装部队——笔者注)下达了“一级战备”的指令。8日,林彪亲笔写下了行动手令:“盼照立果、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林彪的这个手令,实际上把他的死党及其所属部队的指挥权直接交给了林立果、周宇驰,由他们组织实施暗杀毛泽东及其他中央领导人的计划,并发动武装政变。8日当天,林立果、周宇驰二人多次秘密召集“联合舰队”成员研究在毛泽东南巡的途中杀害毛泽东的具体方案。林立果在动员时还说:现在首长下了命令,要主动进攻,要把“B-52”
(他们给毛泽东确定的代号)搞掉。“联合舰队”成员、南京军区空军政委江腾蛟被指派为在上海谋害毛泽东的“第一线指挥”。他们策划的谋害毛泽东的手段主要
有:用火焰喷射器或“四○”火箭筒轰击毛泽东乘坐的专列,用炸药炸毛泽东专列必经的苏州硕放铁路桥,派强击机轰炸毛泽东专列,派强击机炸毁毛泽东专列停放
处的油库,派王维国乘毛泽东接见时直接下手等,同时做好准备,待杀害毛泽东得手,他们准备攻击中南海和钓鱼台,消灭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聂荣臻、徐向
前、刘伯承,也有江青、张春桥、姚文元。
政治经验丰富的毛泽东十分敏感,他从一路巡视所见到的蛛丝马迹中预感到了林彪集团有反常举动。这引起了他的警觉。1971年9月11日中午,毛泽东打破了预订计划,突然命令专列离沪北上,谁也不通知,一路不停留,经过南京、蚌埠、徐州、济南、天津各站,于12日午后抵达北京丰台车站。他在丰台约见李德生、纪登奎等人并与他们谈话后,要李德生调一个师到南口,预备对付突发事件。安排好这一切之后,于下午4时回到中南海休息。
毛泽东突然返京,打乱了林立果等人的部署。上海的王维国于9月11日晚上才得知毛泽东离沪北上,但仍不知毛泽东的去向。王维国急忙打电话给林立果、周宇驰,向他们报告。林立果得知情况后,完全绝望了,他说:“全完了!……首长(指林彪——笔者注)把生命交给了我,用什么向首长交待!”
林彪曾有两个选择。当第一个选择落空时,他只能选择第二个——出逃。
林彪得知谋杀毛泽东的计划完全落空时,认定他们的阴谋肯定败露无疑了,他感到自己已经大祸临头了。但是,他不肯束手就擒。他此时做出了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南下广州,另立中央;一个选择是逃往苏联。
林彪首先着手实施南
下广州的计划。广州是林彪长期经营之地。四野南下解放广东省后,许多四野干部安排在广东地方担任领导职务,建国初期林彪担任中南区第一号军政领导人时,又
在南方各省特别是广东省安排了大量亲信担任军队和地方领导干部。此后,林彪又不断在广东安插亲信,因此,广东及南方一些省份,是林彪亲信最多且担任党政军
高级领导职务的地方。林彪打算南下广州后,利用他在那里的关系,造成地方武装割据局面,分裂党,分裂国家。林彪按此计划,让林立果向林彪死党传达了他关于
南下广州,武装割据的计划,并且宣称:“如果动武,就联合苏联,实行南北夹击。”林彪的死党开始实施这个计划。林彪死党王飞(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根据林
彪的计划,拟定了南下广州的名单,名单中有林彪、叶群、林立果、林立衡,还有林彪死党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名单上的人,分别乘飞机飞往广
州。为使林彪一家能从北戴河直飞广州,林彪在空军的死党还秘密调了一架256号“三叉戟”飞机飞到离北戴河不远的山海关机场。9月12日,林彪、叶群从北戴河用电话直接同广州的死党联系,也同在北京的黄永胜等人联系,准备他们同飞广州,一到广州,就实行武装割据,另立中央,分裂国家。在这一天下午,他们电话联系达51次。为了遮人耳目,林彪和叶群还于9月12日下午在北戴河为其女儿林立衡举行了订婚仪式,此后又安排在大厅里放映电影。
就在为林立衡举行订婚仪式时,林立果从山海关驱车到北戴河,顾不上参加他妹妹的订婚仪式,立即钻进林彪、叶群的房间里密谈。这一切被林立衡察觉,她听到了三人谈话的内容,并且得知林立果、叶群要带林彪离开北戴河,到山海关机场乘飞机飞往广州,明天(13日)
上午起飞,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也在明天上午从北京同时起飞到广州。林立衡早就知道一点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批林彪和叶群的情况,也知道一点
毛泽东南巡谈话的一点情况,预感到林彪、叶群、林立果的行动中包藏着一个大阴谋,不能不向中央报告。她立即把这一情况报告了中央办公厅。汪东兴得知情况后
立即打电话报告了周恩来。当时周恩来正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修改政府工作报告,听到汪东兴的报告后,周恩来问:“报告可靠吗?”汪东兴回答:“可靠。”
周恩来立即高度警觉起来,他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即打电话给吴法宪,查问“三叉戟”飞机的情况。吴法宪说不知道,周恩来让他立即向负责安排林彪飞机的胡萍
(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查问。胡称“飞机是执行夜航试飞任务,现在出了故障,飞不回来了。”胡萍把这一情况向吴法宪报告后,吴法宪报告给了周恩来,周恩来
对吴法宪下令说:“飞机就停在那里,不准动。”吴法宪把周恩来的命令秘密报告给了在北戴河的叶群。叶群慌了,于12日晚上11点
半直接给周恩来打电话说:“林彪同志想动一下。”周恩来问:“林副主席准备去哪里?是空中动还是地面动?”叶群说:“想坐飞机,空中动。”周恩来问:“你
们调飞机了没有?”叶群说:“没有,林彪同志让报告总理再调。”周恩来又问:“林副主席身体好吗?我要去北戴河看望林副主席。”叶群说:“你来,林副主席
会不安的,总理不要来。”周恩来从同叶群的这一段对话中已经证实了林立衡的报告是准确的。他放下电话后立即打电话给李作鹏(当时山海关飞机场归海军管,李
是海军领导人——笔者注),告诉李:256号专
机不要动,必须有我、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四个人一同下令才能动。周恩来还说:林副主席不要夜航,要夜航,必须告诉我。而在北戴河的叶群则从周恩来的一
再追问中和不让飞机动的命令中,感到党中央已经觉察到了他们的阴谋。一向敏感、细致的林彪从这些情况中断定:中央已经对他南下广州采取了防范措施,南飞广
州的计划已经难以实施了。不一会儿,李作鹏打来电话,向他报告了周恩来关于只有四个人下令才能动山海关的“三叉戟”飞机的情况,更证实了林彪的这一判断。
他不得不放弃第一选择,转而实施第二选择——外逃。
林彪决定外逃的方向
是苏联。林彪早年在苏联治病时,结识了苏联军界和政界的不少朋友,虽然当时中苏两国处于对立状态,而林彪又是中国方面主张与苏联硬抗的,但林彪坚信,凭他
与苏联军政界高级领导人的老关系,加上苏联方面会考虑到他是与毛泽东分裂后来到苏联的,是会收留他的,因此林彪才决定逃往苏联。当他听叶群说周恩来已经知
道他们要南下广州的阴谋时,林彪急忙令身边工作人员:“你们赶快准备东西,我们马上走。”叶群说:“越快越好。”(林立衡回忆)12日深夜11点40分,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乘上红旗轿车,急驰山海关机场。13日零点22分,
林彪一家的轿车开到机场后,不等客梯打开,便顺着驾驶舱放下的吊梯一个一个往上爬。林彪身体虚弱,爬不动,叶群就在前边拉,林立果在后面推,爬进了驾驶
舱。机场工作人员见林彪等人行为反常,就报告了李作鹏,请示如何处理,李作鹏不答复。这样林彪等人在无人阻拦的情况下,上了飞机。林立果一到飞机舱中,没
等副驾驶员、领航员、报务员上机,舱门也没有关好,就下令强行起飞,飞机于零点32分升空,向西北方向飞去。
周恩来得到林彪一家已经上飞机起飞的报告后,命令开动雷达监视天空,掌握飞机去向,他还让调度员用无线电向256号专机呼叫,希望他们飞回来,不论到北京的东郊机场还是到北京的西郊机场降落,我周恩来都到机场去接。但专机上不回答,继续在天空飞行。见此情况,周恩来、汪东兴同时赶到毛泽东的住所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听说后,沉默不语。周恩来马上安排毛泽东秘密转移到人民大会堂南侧的118室。这时,“三叉戟”已经在天上飞了30多分钟,快接近中蒙边境了,吴法宪急于立功,从西郊机场给周恩来打电话请示,要不要派歼击机拦截,周恩来转而请示毛泽东。由于毛泽东对林彪一伙策动的政变计划和他突然外逃的原因还没有掌握,对处理此事仍采取慎重态度,他深思了一会儿,表示:“林彪还是我们党中央的副主席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要阻拦,让他飞吧!”9月13日1时50分,林彪乘坐的飞机飞出国境,进入蒙古境内。
林彪出逃,是慌忙之中做出的决定。已经飞上天的他确曾犹豫过,这种犹豫使他折戟沉沙
林彪从乘上“三叉戟”升空,到飞出中国国境,在中国的西北方向飞行了约93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林彪如果直飞蒙古任何机场,或者从山海关直飞苏联西伯利亚任何一个机场,都完全可以做得到,用93分钟是绰绰有余的。那么,为什么林彪没有直飞苏联或者蒙古?对这一问题,一直没有人注意,当然也很少有人提出。这确实是一个待解的疑团,而对这个疑团,也要通过对当时的历史事实的分析中才能解开。
经过分析可以肯定,
林彪乘飞机出逃,是慌忙之中做出的决定。当他飞上天空时,他开始思考了。在思考中,他有一段时间的犹豫过程。在此过程中,林彪所乘坐的飞机没有选择直向北
飞,也没有选择直向东飞,而是令飞机向西北方向飞行,向西北飞,就意味着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南,飞回北京,一个方向是往北,飞越边境。而当林彪飞上
天空后,在向南还是向北的问题上却犹豫了。本来已经做出外逃决定的林彪为什么会犹豫?答案要从对那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实的分析中去寻找。毛泽东巡视南方的
谈话中,除了讲了不少批林彪的话外,还有许多话提到:对林彪还是要保,要拉。林彪是毛泽东一手提拔起来的。林彪在与毛泽东发生重大分歧之前,也一直拥护毛
泽东,因此,林彪确信,毛泽东所说的要保林彪的话,是真诚的。另一方面,林彪也考虑到,他下令让林立果暗杀毛泽东的事情,毛泽东虽然现在还不了解,虽然他
们打算南下广州的计划毛泽东目前也不知道,但是,这些事情,毛泽东早晚是会知道的。这些可都是滔天大罪,毛泽东和党中央知道这些事情后,是难以见谅于他
的。于是他开始在飞回北京和飞出边境二者之间进行权衡了。权衡中,他犹豫了。使他犹豫的,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一个是周恩来通过调度员向他进行呼叫,让他回
来,周恩来还要到机场去迎接他;另一个是毛泽东没有下令派飞机拦截他乘坐的“三叉戟”。他明白,如果毛泽东下令派飞机拦截,是很容易拦截住的,他是飞不出
去的。这两个因素也使他颇费思量。林彪确实在天空中犹豫起来。
正是在这种犹豫中,时间悄悄地流失了。林彪乘坐的飞机在中国西北飞行了93分
钟,耗掉了这架“三叉戟”所带的大部分汽油,当“三叉戟”飞出境外,到达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都尔汗时,汽油已经耗尽,不得不在温都尔汗的一片草滩上紧急迫
降,结果,迫降不成功,飞机起火爆炸,林彪、叶群、林立果等在爆炸中身亡。这就是事后人们常形容的“折戟沉沙”。当然,以上分析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是否
正确还需专家、学者讨论、批评。
小说《红楼梦》里有
一句话:因嫌纱帽小,致使枷杠扛。林彪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掌握了许多重要权力。权力又使他们的野心膨胀,达到了极端。于是,林彪这个毛泽东所选
定的接班人,开始搞反革命集团,搞阴谋,并与毛泽东对抗了,最后,他们走上了不归路。历史给人们的启示是:一个人不论地位多高,权力多重,都要把自己当作
人民的勤务员,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这样才不会变成野心家。
毛泽东的“接班人”林彪为什么阖家出逃?
[史海钩沉]
毛泽东为了获得军队的支持以推行“文化大革命”,曾把原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林彪树为党的第二号人物,并在1969年春天召开的中共“九大”上正式确定林
彪为毛泽东的接班人。那时在全国各地每天例行的“政治祈祷”(“早请示晚汇报”仪式)中,大家都要“颂祷”这样两句话:“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林副主
席永远健康。”然而,两年之后,中共中央突然宣布,1971年9月13日,林彪“仓惶出逃,坠机在蒙古”,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三林彪出逃事件
”。官方对此的解释是林彪“叛党叛国”。然而,这位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接班人”林彪为什么要叛党叛国、阖家出逃呢?
1996
年10月31日,王年一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对林彪集团的再认识”曾提出:“‘九.一三’事件是给逼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是毛制造出
来的。”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周恩来生平研究小组组长高文谦在蜚声中外的大作《晚年周恩来》中也用了这个“逼”字,该书第6章的一个小标题就是
“把林彪逼上绝路”[1]。本文要探讨的是,毛泽东为什么、又是如何把自己钦定的“接班人”林彪逼上绝路?
中共“九大”通过的新《党
章》“史无前例”地确认了林彪的“接班人”地位(“文革”前刘少奇也曾被指定为“接班人”,却未能享此殊遇),周恩来在大会上作了重点发言,肯定了林彪在
中国革命史上不可替代的“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之地位。表面上看,这次大会似乎标志着林彪的“革命生涯”正通向光辉的顶点,其实,顶点的前方就是深渊,在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毛泽东的视野中,此刻林彪已成为毛泽东的“斗争目标”。面对步入晚年的毛泽东,林彪滑入政治深渊的速度比当年的刘少奇更快。
1970年,中共召开了“九届二中全会”,会后林彪的遭际几可用林黛玉在《葬花词》中的一句话来形容:“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年之后就发生了“九.一三林
彪出逃事件”。
一、“九大”政治报告风波:“九届二中全会”高层冲突之前奏
1971年夏毛泽东南巡时,多次对省
市负责人谈到1970年在庐山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所谓的“两个司令部的斗争”,其中的一方是毛自称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另一方就是后来所说的“林
彪、陈伯达反党集团”。林彪向来是毛的坚定支持者,又是毛钦定的“接班人”,而陈伯达自“文革”开始以来一直是“中央文革”组长,是毛的“文革派”主将,
为什么毛认为这两个“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主要人物联合起来反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呢?
当时的官方文件宣称,林彪、陈伯达“一
夥”的主要“罪行”是,在1969年筹备召开“九大”期间,林彪“伙同”陈伯达起草了一份令毛不满的政治报告。对此,1973年8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
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的解释是:“林彪伙同陈伯达起草了一个政治报告。他们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认为‘九大’以后的
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但是,究竟这份导致“无产阶级司令部”重大分裂的由“林彪伙同陈伯达起草”的政治报告有哪些内容,却从未公布过。尽管官方文件
不断强调这是林彪、陈伯达的“重要罪行”,但对这一报告草稿的真实内容却始终高度保密,不仅在毛泽东亲自领导、“
四人帮”把持媒体全力掀起的“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未公布这一报告草稿,甚至在“四人帮”倒台后对“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继续批判中也不公布。这
是一个反常现象。1971年林彪死亡后,为了批判林彪,毛泽东甚至硬着头皮批准下发了尖刻批判、侮辱他的“‘571工程’纪要”,何以陈伯达起草的“九大
”报告就一定不能公布?按常理来推断,一份为“九大”起草的政治报告草稿不可能比“‘571工程’纪要”更尖锐。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份报告提到的今后
“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比毛泽东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更得人心,若公布这一观点的具体内容会对毛泽东非常不利。
其实,
即便林彪和陈伯达都“认为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也不能说这种看法与毛泽东的公开说法有根本冲突。1967年8月16日,毛泽东与两位阿尔巴尼
亚专家谈话时就说过:“我们这次运动打算搞三年,第一年发动,第二年基本上取得胜利,第三年扫尾[2],”此后他又多次作过类似表示。比如,在
1968年10月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过:“现在不是都讲要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吗?究竟什么叫到底呀?我们估计大概要三年,到明年夏季
就差不多了[3]。”如果毛泽东真的这么想,那么1969年春天召开“九大”时政治报告当然就应该着重讲经济建设了。然而,毛泽东关于“三年结束‘文革
’”的说法倘若并非其真意,只是“虚晃一枪”,那么,提出“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的说法当然会令毛泽东不快。不过,在当年全国上下对毛泽东无限
崇拜的政治环境里,恐怕没有人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而无条件接受毛泽东与林、陈之间的分歧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宣传倒是很自然的。
需
要分辨的另一个问题是,林彪是否确实“伙同陈伯达起草”了这个报告,林彪在陈伯达起草这个报告时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上文提到的1973年周恩来的报告并未
拿出确凿证据。最近,高文谦在《晚年周恩来》中披露:“陈伯达在领受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任务后,撇开张春桥、姚文元二人,一个人天天往毛家湾跑,同林彪商
量怎样写[4]。”当年陈伯达的秘书王文耀、王保春则回忆说:“由于是林彪在党的九大会议上作报告,所以林彪就约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去他那里(毛家
湾)谈了一下,以表示林委托他们三个代劳,报告内容由陈考虑,林彪就不多过问了。”“陈伯达回办公室后,很快拟了一个提纲,题目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
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下列了几个小标题,陈带着这个提纲,又去和林彪商量过后,回来改成总题目下面十个小题目……”陈伯达还对两位秘书说,不管“上海
那两个”(指张、姚),“他们和我想的不一样”,他要自己写,并讲了他对起草“九大”报告的主题设想:“运动不能再搞了,现在主要的任务应该是抓生产了,
就是说,经过了一场政治上的大革命,必然要掀起生产上的大跃进[5]。”
以上两种说法略有出入,一个说陈伯达“天天往毛家湾跑”,一个则只说陈伯达拟好提纲去和林彪商量过后又回来修改。不过,从这些文字看,林彪应是支持和赞同陈伯达起草的报告的。虽然说“林彪就不多过问了”,陈伯达毕竟还是“又去和林彪商量过后”才回来修改的。
在
林彪办公室(简称“林办”)秘书张云生的回忆中,却又有另外的说法。林彪在准备“九大”报告时告诉秘书:“我向来不习惯念别人写的现成稿子,而只愿意自己
顺口讲。因此,我想搞个平行作业,既准备一个正式发表用的稿子,又准备一个讲话用的条子。”林彪还说明:“我这次做口头讲话,还是用十二中全会讲话的那六
个题目[6]。”林彪所说的“十二中全会讲话的那6个题目”是:“文化大革命”的意义;“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条路线斗争;毛主席对
马列主义的发展;中国革命在世界上的作用;今后怎么办[7]。若从这6个题目看,林彪对“九大”报告的设想与陈伯达起草的“九大”报告的主题就大不一样
了。两人的想法既然不同,又如何“伙同”起草呢?后来,陈伯达起草的报告被“中央文革”否决了,毛泽东决定改由康生牵头,张春桥、姚文元执笔重新起草。陈
伯达还不甘心,又托叶群劝林彪好好看看他起草的报告稿。叶群向“林办”秘书们吩咐:在向林彪讲陈伯达起草的报告稿时,不能讲得太细,以防林彪脑子一热,又
对陈伯达的东西发生兴趣[8]。这表明,林彪对陈伯达起草的报告写了些什么其实并不清楚。
显然,根据目前已经公开的材料,无法确定林
彪对陈伯达起草的“九大”报告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和抱有何种态度。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即林彪对张春桥、姚文元起草的“九大”报告十分反感。据张云生回
忆:林彪对张、姚起草的报告“根本不感兴趣”,“始终不感兴趣,一眼没看”,只注意毛泽东的批示和修改[9]。
3月底,周恩来把经中央文革碰头会讨论通过的政治报告初稿批送林彪审定,林彪一字未看,就在稿子上批了“呈主席审批”,急得周恩来无可奈何[10]。林彪
在“九大”会议上宣读张、姚起草的政治报告之前,并未看过报告的内容。汪东兴说:“由于林彪对‘九大’的政治报告改用张春桥、姚文元起草的稿子不满,在‘
九大’上,他只是照着稿子念了一遍,敷衍了事[11]。”林彪甚至还对叶群说:“多念错一点才好[12]。”林彪对得到毛泽东肯定的张、姚起草的报告的厌
恶之情,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在起草“九大”政治报告这件事上,无论是林彪还是陈伯达,并没有什么“反党”主张或“反党罪行”。他们只不过是未能像张春桥那样善于理解毛泽东深藏心中的真实想法,又对深受毛泽东宠信的张春桥有所不满而已,结果林彪与陈伯达竟因此获罪。
二、“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所谓“八月逆流”
毛
泽东在1971年夏的南巡讲话中曾挑明了他要打击林彪的真正原因:“他们名为反张春桥实际上反我”,“这次庐山会议,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13]。”在未
公开的《姚文元日记》中,姚文元提到,毛泽东称“九届二中全会”上发生了“八月逆流”。“八月逆流”到底“逆”了什么?至今未见任何相关资料公布于众,而
这个钦定名称也从来没有见诸史书。
现在来看,所谓的“八月逆流”不过是出席中央全会的代表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罢了。这些意见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拼命颂毛表忠,二是不点名攻击张春桥(认为他贬低毛泽东思想,不忠)。令毛泽东动怒的原因是第二点,即他所说的“他们名为反张春桥实际上反我”。
林
彪在“九届二中全会”的开幕式上讲了话,会议的主持者是毛泽东。据高文谦披露,在林彪讲话前,毛泽东问林彪准备讲什么,林彪说,听吴法宪讲,在讨论宪法修
改草案时发生了争论,张春桥不赞成写上国家机构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还说赫鲁晓夫天才地创造发展了马列主义,我想讲讲这个问题。毛泽东听了说:这不是张
的意见,是江青的意见,是江青在背后捣的鬼。你可以讲,但不要点张的名字[14]。林彪的讲话只是一段又一段地讲述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好像是官样文章,只
有了解此前在8月13日中央宪法修改小组讨论会上的争吵内幕的人,才会敏感到有些话是针对张春桥的。但林彪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在讲话中确实没有点张春桥的
名字,而且只字未提是否设“国家主席”的问题。总的看来,林彪的讲话显得低调。倒是汪东兴在小组会上的发言调门高,强调要设“国家主席”,认为党内还有
“反对毛主席”的“野心家”、“坏蛋”。陈伯达、陈毅在小组会上的发言情绪也较为激烈(后来周恩来在大会上点了“二陈合流”,给陈毅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15])。
在毛泽东的眼里,林彪和与会绝大多数代表都把矛头对准张春桥,这就是有阴谋。其实,“九届二中全会”上出现“反张春桥”的形势应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
先,在1970年8月13日中央宪法修改小组讨论会上,张春桥与吴法宪发生了争吵。张春桥以宪法序言中已有类似内容为由,提议在“国家机构”一章中删掉
“毛泽东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一句,后来又大讲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讲过“赫鲁晓夫天才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这是个讽刺”一类的话
[16]。在“九大”前后,对毛泽东的“三忠于”狂热达到了高潮,在这样的气氛中,张春桥的这些言论显然属于大逆不道,于是出席“九届二中全会”的高级干
部们或是认为抓到了张春桥的“小辫子”,或是认为应当趁机表明自己忠于毛泽东的坚定立场。
其次,张春桥一贯支持造反、夺权,而第九届
中央委员中的众多军队将领和老干部几乎无不身受“造反”、“夺权”之苦之害。张春桥支持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红纵
”,“红纵”险些要了总后勤部长邱会作的命;广州军区的“造反派”“炮轰”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使黄在广州呆不下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也曾被“造反
派”逼得躲到大别山里;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被一次次的“炮轰”、围攻整得焦头烂额;外交部长陈毅在“九大”期间也曾遭到以张春桥为后台的上海小组的批判
围攻……这些人早就对张春桥有一肚子的怨气。
再次,按当时的观点看,张春桥历史上有“叛徒”嫌疑,上海因此发生过“炮打张春桥”事件,“九届二中全会”的与会代表们自然都知道。
最
后,林彪及许多军队将领、老干部对江青的狐假虎威、颐指气使早已忍无可忍(林彪曾于1967年初“批判萧华”事件后的一天,因情绪失控而大骂过江青一次
[17];还有一次他还扬言要找枪,要“毙了她”[18]!1967年1月军队将领“大闹京西宾馆”时,黄永胜在发言中公开说:“希望中央文革多听毛主席
的话,特别是江青同志要多听毛主席的话[19])!”,但他们因为“投鼠忌器”而不敢直接反对江青。张春桥是江青的心腹高参,是“中央文革小组”中最富有
政治经验、最老谋深算的角色,打击张春桥,就等于是给江青一击。
总之,出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九届二中全会”上各地区组都一致声讨“阴谋家”,形成了群情激愤的气氛,在毛泽东看来“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后来康生曾如此概括当时的形势:这次会议是“吴法宪造谣,汪东兴点火,陈伯达起哄,陈毅跳出来”[20]。
依
照中共党章,中央全会是全党的最高权力机构,一切意见均可在会上公开表达,一切大事均应由全会讨论决定,但事实上毛泽东早就把党改造成了他个人的“一言
堂”。当毛泽东在“九届二中全会”期间看出绝大多数中央委员对他那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很不理解”甚至强烈不满,发现继续推行他的“文革
”路线的党内阻力非常大,这样的形势不利于他的“战略部署”时,立刻大动“天子之怒”。他重施故伎,利用个人崇拜气氛为他造就的绝对权威,公布了一份大字
报“我的一点意见”,同时揪出陈伯达以“杀鸡吓猴”。在当时毛的个人权威被推至颠峰状态的情况下,这个“我的一点意见”几乎等同于一言九鼎的“圣旨”,众
多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们只有高呼“万岁”、“坚决照办”,谁还敢再说半个“不”字?
在后来公布的毛泽东的“我的一点意见”中,毛抓住“九届二中全会”上党内高层议论是否要设国家主席一事发难。中央文件甚至声称,林彪以“设国家主席”为名要“抢班夺权”,而这又被解释成林彪最后“仓惶出逃”的原因之一。所谓的“设国家主席”问题,有如下几个要点:
首
先,当时毛泽东反对设国家主席,却讲不出任何正当理由;他只是因为不想担任国家主席一职,就反对设立国家主席这一职位。毛泽东抱持“朕即国家”的观念,完
全把国家主席这一国家主权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当成虚设的可有可无的职位,任凭自己的兴趣决定取舍。而且,“九届二中全会”初期,毛泽东其实并未因中央委员
中绝大多数人坚持“设国家主席”而动怒[21],他后来抓住“设国家主席”一事发难是另有权谋上的考虑。
其次,当时党内高层除了毛泽
东本人外,都认为国家主席一职只能由毛泽东担任。“设国家主席”一议既非林彪首倡,也非林彪独撑。“九届二中全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此事时,只
有毛泽东主张不设国家主席,而主张设国家主席的却有4票(周恩来、康生、陈伯达、林彪)。绝大多数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也都赞成设国家主席。硬把“设国
家主席”一议说成是林彪个人的阴谋,并无根据。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公开提出如果毛泽东不当国家主席就由林彪当国家主席的,只有一人,即江青集团的“顾
问”康生。但毛泽东却从未因此而批评康生。
再次,指称林彪赞成设国家主席就是想当国家主席,要“抢班夺权”,更无道理。周恩来也赞成此议,而且具备担任这一职位的党内资历,为什么对他却不提出相同的指责?说林彪想当国家主席,其实毫无根据,而证明林彪不愿当国家主席、甚至不愿当“接班人”的根据却有不少。
林彪死亡后,中央文件说林彪把“设国家主席”作为反革命政变的纲领,完全是无稽之谈。在这个问题上,暴露出来的只是毛泽东的一块心病。
三、毛泽东的“心病”:林彪地位上升
高文谦在《晚年周恩来》中指出:“毛泽东并没有真想把权交给林彪,选择林彪作为接班人,不过是为了打倒刘少奇的权宜之计。九大后,林彪在政治上羽翼丰满,尾大不掉,成为毛的一块心病[22]。”
林
彪的“接班人”本来就是毛一手安排并强迫林彪接受的。“文革”中让军队“支左”、介入地方政治斗争,并由军队干部主持各地、各单位工作,使“一元化领导
”的各级革命委员会几乎全由军人所把持,这也是毛泽东的独创。之所以在“九大”前出现林彪地位迅速上升的局面,完全是毛泽东自己一手造成的。据《晚年周恩
来》一书介绍:“林彪……非但基本上掌握了军队的局面,军委办事组几乎是他清一色的人马;而且由于当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委的第一把手多半是奉命支左的军
队干部而在政治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俨然成为左右政局的一大势力[2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文化大革命”部分也有相同的看法和分析。
尽
管林彪地位的迅速上升是毛泽东自己造成的,可是一旦毛觉得林彪似乎有“羽翼丰满、尾大不掉”之势,他又感到揣揣不安。习惯于大权独揽的毛泽东最担心的就是
“大权旁落”。当年,刘少奇是他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他甚至亲自推荐并动员全党拥护刘担任国家主席;可是,一旦他认为刘少奇对他的最高权力构成了威胁,
自己的“大权旁落”了,“接班人”在他眼中就变成了“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便要被拉下马来而且不得好死。“九大”召开前,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司令部
”才刚刚被“摧毁”,毛泽东又一次为“大权旁落”担忧起来。他一贯信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林彪这个“接班人”是军人出身,“九大”会场上满眼都是军
人,苏联当时也抨击中国是“军事官僚专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口头上称“九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心中想的却是如何对付“羽翼丰
满、尾大不掉”的新任“接班人”林彪。毛后来在南巡中就说:“现在我要抓军队的事。有人说军队是我缔造的,但不能指挥[24]。”其实谁也没有那样说过,
“有人说”只是毛的一个借口而已,而且军权从来就被他抓得牢牢的。但他一旦起了疑心,就“疑心生暗鬼”了。
毛泽东在“九届二中全会”
后南巡时,反复谈到林彪等人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的“纲领就是‘天才’和要当主席”[25]。林彪死后公开传达的中央文件中,这个“要当主席”却被改换成
了“设国家主席”,可能因为实在找不到林彪“要当主席”的证据,只好拿“设国家主席”一事代替。毛泽东真正不能容忍的,并不是“
设国家主席”而是他疑心有人“要当主席”。对于自比秦始皇的毛泽东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毛怀疑谁动了“要当主席”的念头,谁就是“另立中心、另
拉山头、另设司令部”,谁就成为毛的打击对象。
其实,毛泽东指责林彪要“篡党夺权”,只不过是毛个人的疑心而已。林彪长期受着疾病的
折磨,连“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都没有了,实际上很少过问他分管的事务。据“林办”秘书张云生回忆:“我在林彪身边工作了4年多,因为要‘讲文件’,差不
多天天都能见他一面,所以可以说,我对‘文革’中的林彪并不缺乏了解。然而我亲眼看到的林彪,在‘文革’动乱中要么是遇事不表态,要么讲些‘绝’话,要么
就是对他份内之责‘大撒手’。”以军委办事组为例:“林彪受毛泽东委托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实际上,他参加主持‘日常’军委工作的记录屈指可数。特别是‘文
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他把军委的‘日常’工作委托给了军委秘书长叶剑英。叶帅‘靠边站’后,军内上层一时群龙无首,亏得有个以杨成武、吴法宪为正副组长的
‘军委办事组’照应‘日常’军务,林彪则对他们的活动很少过问。‘
军委办事组’改组后,黄永胜取代了杨成武。这个以林彪的‘老部下’组成的清一色‘办事’班子,叫人一看就感到有‘搞山头’之嫌。但那是毛主席钦定的,林又
是毛可以信赖的‘接班人’,因此这个‘清一色’倒可成为抵挡一切‘复辟’梦想的一道屏障。林彪在名义上是‘副统帅’,实际上却是靠‘抓两头’:上头靠毛主
席掌舵,下头靠有个可以办事的工作班子挡挡军内日常事务。”“军委办事组自1967年夏成立,到1968年3月改组,再到‘九大’后正式成形,直到
1970年10月我调离‘林办’,我没见到一次林彪接见军委办事组的全体成员,没有听到他对军委办事组的全面工作给予一次像样的指示。我甚至认为,不管是
杨成武或黄永胜领衔的军委办事组,他们在什么地方‘办事’又怎样‘办事’,林彪从不过问。”“从1967年到1970年,林彪在住地毛家湾的会客厅只召见
军委办事组的黄、吴、李、邱四员大将一次,谈的仅仅是怕苏联趁我国庆对北京实施突然袭击的事,而且只有20多分钟。”“黄永胜任军委办事组组长和总参谋长
前后,林彪只见他两次。”“吴法宪可算林彪的亲信,但自从军委办事组改组后,林彪在住地从未单独接见过他。”“……林彪与李作鹏并无‘私交’。我在‘林办
’任职四年,只是在1966年9月海军内部出现纷争,林彪偏向了‘高举’、‘突出’、‘有干劲’的李(作鹏)、王(宏坤)、张(秀川),因而在大会堂接见
过一次李作鹏夫妇。从那以后,林彪与李作鹏再无单独接触。”“邱会作在‘文革’期间从没得到单独面见林彪的机会。”“又有人说,林彪控制‘军委办事组’,
是通过他的老婆叶群……依我看,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叶群做坏事,林彪确实有责任。但叶群打着林彪的招牌,在外边胡作非为,林彪并不全部知情。他从叶群嘴里
听到一些,又是经叶群用花言巧语伪装了的。‘林办’的工作人员直接受叶群控制,眼见处于病态的林彪受叶群摆布,但无能为力。”“事实上,叶群虽为‘军委办
事组’成员,但她几乎从不参加‘军委办事组’的会议。‘军委办事组’的工作出了成绩有她一份,出了是非她不承担任何责任。‘军委办事组’天天忙于处理的‘
三支两军’工作、部队战备训练以及人事调整等问题,叶群从不参与正式讨论研究[26]。”
林彪在1968年10月26日召开的“八
届十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所作报告中也承认:“……整个两年多的工作,主要是毛主席领导的,具体执行主要是中央文革,特别起作用的是江青同志、总
理、伯达同志、康生同志以及中央文革其他同志。而我呢,老实讲,就是没有做多少事。我也并不是故意偷懒,就是身体不好,不能够做多少事情。所以实际情况了
解的不多,工作也做得不多[27]。”即便如此,毛泽东仍然怀疑林彪要“篡党夺权”,如此则林彪在劫难逃了。
四、林彪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的?
毛
泽东是个权谋大师,在送林彪坐上“接班人”高位之时,就已经决定尽快把林彪从“接班人”的位置上拉下马来。熟读古籍的毛很善于运用古代帝王的欲擒故纵手
法:在他准备对林彪“开刀”之前,却当面向林彪许诺,声称自己准备两年后交班给林彪[28]。这样的把戏毛泽东以前也多次玩过。1965年毛泽东部署批判
历史剧《海瑞罢官》,这场批判将置彭德怀于死地,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公开发表之前,毛泽东居然还当面宽慰彭德怀,甚至说出“也许真理
在你那边”这样的话[29]。“文化大革命”初期,毛泽东制订的打倒刘少奇的“战略部署”已全面展开,“炮打司令部”的号召传遍全国,可是1966年9月
14日毛泽东还在刘少奇的检讨书上批示:“少奇同志:基本上写得很好,很严肃。特别后半段更好。”10月25日毛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谁人要打倒你们
呀?我是不要打倒你们的[30]。”林彪对毛泽东的故伎重施自然有数,但林彪既不象彭德怀那样据理力争,也不象刘少奇那样认真检讨,而是采取他独具特色的
对策:一顶二拖。于是,毛泽东为了达到打倒林彪的目的,只得想方设法“引蛇出洞”、“轰蛇出洞”,展开了一系列“把林彪逼上绝路”的部署。
(一)控制中央组织、宣传大权
1970
年11月6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成立中央组织宣传组的决定》。它指出:“为了党在目前进行的组织宣传工作,实施统一管理,中央决定在中
央政治局领导下,设立中央组织宣传组。中央组织宣传组设组长一人,由康生担任。设组员若干人,由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纪登奎、李德生同志担任。中央组织
宣传组管辖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新华总社、中央广播事业局、光明日报、中央编译局的工作,以及中央划归该组管辖单位的工作
[31]。”无疑,这个决定是毛泽东个人作出的,也只有他才能作出。目的就是为了把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同时削弱和钳制林彪。什么“在中央政治局领导
下”,其实就像“中央文革小组”一样,还是在毛泽东一人的领导和控制之下。
这个“中央组织宣传组”名义上的组长是康生,但康生其实自
“九届二中全会”后就称病不起,不再工作。该组组员李德生此时身兼中央军委委员、军委办事组成员、总政治部主任、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等重要职务,此后不
久(1971年初)又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李的这种职务安排也是毛泽东的一大“创造”),因此他在“中央组
织宣传组”纯属挂名。实际上中央组织和宣传大权落入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手中。中共中央明令把中央的组织宣传大权交给几个人,这是中共党史上“史无前
例”、绝无仅有的一件大事。“九大”后没有“中央文革小组”了,新成立的这个“中央组织宣传组”实际上就是“中央文革小组”的“借尸还魂”,而且权力更大
了。江青等人凭借这一大权,做了许多坏事。
(二)“大批判开路”
1970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
传达陈伯达反党问题的通知”,掀起了全国性的“批陈整风”运动,主要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唯生产力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批“阶级斗争熄灭论”是告诉国人,刘少奇“司令部”倒台之后阶级斗争依然存在,新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又出现了;批“唯生产力论
”是针对陈伯达的“九大”政治报告草稿,以打消人们以为“九大”后会结束“文化大革命”进入经济建设阶段的念头;批“唯心主义先验论”则是批判曾得到“八
届十一中全会”确认的“天才论”。
毛泽东在黄永胜等人的检讨上批注了一段批判陈伯达的话:“陈伯达早期就是一个国民党反共分子,混入
党内以后,又在1931年被捕叛变,成了特务,一贯跟随王明、刘少奇反共,他的根本问题在此[32]。”毛泽东过去长期任用陈伯达作自己的政治秘书,并让
陈担任为“文化大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央文革小组”
组长。倘若陈伯达确实早就是一个“国民党反共分子”,毛泽东却一直重用他,岂不是故意帮助敌人在最高决策层埋藏“定时炸弹”?事实上,毛为陈伯达加的这些
“罪名”,恐怕毛自己也不见得相信,他只不过是为了整垮政敌而不择手段地给昔日的亲信陈伯达罗列“罪名”而已。
这一系列批判表面上
针对的是陈伯达,实际上都是针对林彪的。这是毛惯用的“大批判开路”策略。在打倒前一个“接班人”刘少奇之前,毛泽东就在全国开展了对
“三家村”、对前北京市委和中宣部、文化部的“大批判”运动。这次的“批陈整风”运动实质上就是为打击林彪而制造舆论。在1971年4月15日至29日召
开的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议”上,对陈伯达“反党罪行”的批判终于扩大成了对“中央军委办事组”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5人“政治上的方
向、路线错误”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错误”的批判。这5人都是林彪倚重的军方主要领导人,此时“批陈整风”运动真正的矛头所向就十分明显了。
1970
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谈话中批判了林彪颂扬毛的“四个伟大”的说法,也就等于不点名地批判了林彪。经毛泽东批准,“毛主席
会见斯诺的谈话”以“中共中央文件(中发[1970]39号)”的形式下发全党。毛藉此向全党暗示,自己对林彪的态度变了(该文件特别注明:已经毛主席审
阅)。“文革”初期毛泽东心安理得地接受“四个伟大”的颂扬,唯恐“个人迷信”之风不烈,如今又改口说“四个伟大”讨嫌,实在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黑
是白全由他说了算。
1971年2月18日,周恩来将外交部编印的《外事活动简报》“古巴驻华临时代办加西亚访问外地的几点反映”送毛
泽东阅。该简报的第(四)条提到,加西亚在井冈山参观时对讲解员闭口不谈南昌起义和朱德率部上井冈山这两段史实提出意见,认为这样讲外国人不容易理解。毛
泽东批示:“第(四)条说得对,应对南昌起义和两军会合作正确解说[33]。”就在一年多以前的“九大”上,周恩来在大会重点发言中公开宣称:“林彪同志
是南昌起义失败后率领一部分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接受毛主席领导的一位光荣代表[34]。”当时周恩来的这个发言贬低朱德、吹捧林彪,明显歪曲史实,吓得
林彪赶紧打断周恩来的话:我林彪没什么,一切都是毛主席,我如果跟着贺龙、朱德早就完了,没有今天。为了表示自己对毛的诚惶诚恐,林彪还当场哭了起来
[35]。“九大”上周恩来发表歪曲史实、吹捧林彪的讲话,当时毛泽东的态度是对周恩来的讲话报以热烈鼓掌。到了1971年春,毛认为打倒林彪的时机快来
了,于是又一反过去的态度,假惺惺地要求调整 “文革”以来贬低朱德的官方说法,“作正确解说”。
(三)削弱林彪的军事指挥权
为
了打击林彪,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林彪的军事指挥权。毛后来自鸣得意地说:“庐山会议以后,我采取了三项办法:一个是甩石头,一个是掺沙子,一个
是挖墙角。批了陈伯达搞的那个骗了不少人的材料,批发了三十八军的报告和济南军区反骄破满的报告,还有军委开了那么长的座谈会,根本不批陈,我在一个文件
上加了批语。我的办法,就是拿到这些石头,加上批语,让大家讨论,这是甩石头。土太板结了就不透气,掺一点沙子就透气了。军委办事组掺的人还不够,还要增
加一些人。这是掺沙子。改组北京军区,这叫挖墙角[36]。”
所谓的“甩石头”是要打击林彪等人的威信,把他们“搞臭”;“掺沙子”
一事表明,毛泽东完全不信任军委办事组,说“土太板结了”,就如同当年说北京市委“
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一样;“挖墙角”(又作“挖墙脚”)则更是无中生地有把北京军区看成了林彪的“墙角”和“林陈反党集团经营多年的那个山头主义的窝子
”[37]。毛泽东最担心的是首都北京发生政变,因此对北京军区最不放心,要设法“换马”。当时北京军区的第一政委是李雪峰,北京军区司令员是郑维山。由
于毛对此二人有所猜忌,就故意把由李雪峰、郑维山主持的“九届二中全会”华北组会议的简报钦定为“反革命的”,然后以此为借口改组北京军区,使李雪峰、郑
维山二人遭受长期迫害。
(四)“敲山震虎”,逼林彪认罪
毛除了用了这“三板斧”之外,还通过对黄永胜、吴法宪、
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检讨的批示,“敲山震虎”,刺激林彪,逼林彪认罪。“九届二中全会”后,黄、吴、叶、李、邱都被迫写了书面检讨,毛泽东在这些检
讨上作了批示并将批示下发党内,其中一些语句广为人知。例如,毛对吴法宪检讨的批示是:“由几个人发难,企图欺骗200多个中央委员,有党以来,没有见
过,”“中央委员会有严重的斗争[38]。”毛对叶群检讨的批示是:“爱吹不爱批,爱听小道消息,经不起风浪,”“九大胜利,当上了中央委员,不得了了,
要上天了,把九大路线抛到九霄云外,反九大的陈伯达路线在一些同志中占了上风了[39]。”再如对刘子厚(时任河北省革委会主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
“文化大革命”前的河北省省长)所作检查的批示是:“上了陈伯达的贼船,年深日久,虽有庐山半年的时间,经过各种批判会议,到3月19日才讲出几句真话,
真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人一输了理(就是走错了路线),就怕揭,庐山上那种猖狂进攻的勇气,不知跑到哪里去了[40]。”此批示前边还有意味深长的一句
话:“此件留待军委办事组各同志一阅[41]。”
从这些批示中可以看出,毛用的是讽刺挖苦、“上纲上线”、“揪住不放”等手法,对
黄、吴、叶、李、邱等人的态度甚至比“文革”初期对刘少奇、邓小平的态度还要严厉,堪称“史无前例”。而与此同时,毛泽东对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发表了与
黄、吴、叶、李、邱相同观点的汪东兴检讨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毛信任依赖汪东兴,对汪的言行就“轻轻放下”了。
林彪个性强,自尊心重,
对毛泽东又很了解,他很清楚毛泽东的指责无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对这种莫名其妙的罪名,他即便主动承认也未必有好下场。当年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国
家主席刘少奇不都是勉强承认了毛泽东强加的“罪名”并且一再检讨,最后仍然死于非命吗?不过,据林彪的秘书李文普回忆,“九届二中全会”以后林彪曾让新调
来的秘书王焕礼代写过检查[42],内容不详,毛泽东是否就此作过批示也不得而知。这个检查显然是毛、林二人都没有当真的。
1971年2月20日,中央军委办事组向毛泽东报送学习讨论其关于批陈整风“重点在批陈”指示的情况报告,毛泽东作了措辞严厉的批示,并且破天荒地将此件
只批给“周、康阅后,退军委”[43],而不是象以往那样照例批给林彪。这显然也是在刺激林彪,逼林彪认罪。
(五)拒绝与林彪见面、不给转圜的余地
整
人时拒绝与被整者面谈,不听申诉,不听解释,强调“只有低头认罪才是你的唯一出路”,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手段。“文革”前毛泽东整总参谋长罗瑞卿时,罗瑞卿
以为其中有误会,想与毛泽东、林彪见面,把事情说清楚,被周恩来坚决阻止[44]。罗瑞卿有口难辩,在“墙倒众人推”的形势下被逼得含恨跳楼,自杀未遂。
毛泽东对林彪还是用的这一套,然而毛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相反,毛在“九.一三”事件发生后说:“对林还是要保……他们不找我,我去找他们。”这分明是撒
谎。
据李文普回忆:“九届二中全会”以后,林彪曾要求面见毛泽东,谈一谈,但毛泽东长时间不作答复。林彪个性很强,从不服软,两人之
间的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林彪此后不愿住在北京,经常住在苏州、北戴河[45]。另据官伟勋转述一位“林办”秘书的回忆:林彪找毛泽东很多次,“就是见
不上。后来没办法才找江青,他最讨厌江青,但又没办法,因为想通过江青去见毛主席,”就在这时江青让林彪去照相,“林为了见毛主席赶紧去,走得急,脸都没
刮,到了钓鱼台,现借江青秘书的刮脸刀刮了刮,照片拍了,但还是没见上毛主席[46]。”
(六)南巡“打招呼”、宣布“逐林令”
毛
泽东习惯于以“打招呼”来强行统一思想。所谓的“打招呼”就是非正式地颁布“最高指示”,全党与全军干部只许恭听,不“允许发表不同意见”,更不“允许发
表反对意见”,对毛的意见谁想不通,必须赶紧“转弯子”。毛泽东这一次为了打倒林彪,事先不开中央会议,不发中央文件,干脆抛开中央领导集体,凭着他个人
的“绝对权威”,于1971年夏南巡“打招呼”。
此次南巡后共28天,在途中毛约见各地军政大员,讲话13次。讲话中充满了给林彪
“上纲上线”、“定性定罪”的话:“有人看到我年纪老了,快要上天了,他们急于想当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这次庐山会议,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
“我看他们的地下活动、突然袭击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的。纲领就是‘
天才’和要当主席,就是推翻二中全会的议程和九大路线”;“林彪那个讲话,没有同我商量,也没有给我看”;“犯了大的原则的错误,犯了路线方向错误,改也
难”;“庐山这件事,还没有完,还不彻底,还没有总结[47]。”
毛泽东在南巡讲话中一再诬指林彪等人在庐山会议上搞“反革命政变”
的纲领之一是“要当主席”[48]。然而,因为说林彪“要当主席”毫无事实依据,太“莫须有”了,所以“九.一三”事件之后,当毛泽东审定并批准中央公布
的此前他的南巡讲话时,又自行把当时讲话中对林彪“要当主席”的指控改成了林彪欲“设国家主席”。毛泽东的蛮横无理、任意诬陷、信口捏造,由此可见一斑。
这次南巡讲话是毛泽东欲打倒林彪的宣言书、挑战书、逐客令(逐林令)。当时的海军政委李作鹏听到毛的南巡讲话后,把它概括为3点:庐
山的问题没有完;上纲比以前更高;矛头指向首长(林彪)。他的概括一点也没有错,林彪当然可以看得更清楚。毛泽东不在中央高层内部讲,不对林彪当面讲,党
中央的主席背着党中央的副主席,背着中央,到下面去煽风点火,动员打倒他自己钦定的“接班人”、党中央唯一的副主席。但毛同时又假惺惺地声称:“现在不要
作结论,结论要由中央作”;“不要公开的去讲这次庐山会议,因为中央还没有作结论。……不要像我对你们说的这一套[49]。”如此作为的毛泽东居然还道貌
岸然地提出了“三要三不要”(“要团结,不要分裂;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究竟是谁在分裂党内高层,谁在搞阴
谋诡计,难道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毛泽东把林彪逼到这一步,林彪已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彼时彼地,林彪还能怎么办?低头认“罪”显然是
行不通的,彭德怀、刘少奇不是都低头认“罪”了吗?但他们的下场如何?何况此时的林彪不是1959年的彭德怀(那时的彭德怀比他年轻、身体也好),也不是
1966年的刘少奇(刘少奇比他理论修养更高、政治斗争经验更丰富),林彪身患重病,经不起“认罪”后必不可少的长期折磨,于是他不想“认罪”,只想“认
命”,“反正活不多久了,死也死在这里。一是坐牢,二是从容就义[50]。”但叶群、林立果又不愿意认命,于是就有了林彪被逼出逃的“九.一三”事件。
对
“九.一三”事件的真相,已有一些文章指出了官方解释中的很多破绽,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疑问。1971年9月13日凌晨,当毛泽东、周恩来获悉林彪夫妇准备
乘坐256号专机离开北戴河之后,究竟做了些什么事,至今仍然扑朔迷离。高文谦在《晚年周恩来》一书中提供了一个新疑点:林彪“在出逃途中还曾一度萌生了
打退堂鼓的念头”[51];在林豆豆告发之后,中央可以阻止林彪的出走而未“全力阻止林彪从北戴河出走”,可以阻拦256号专机起飞而“没有人出来拦阻
”……[52]。也许,逼林彪这样出走本来就是毛的“战略部署”。
林彪的出逃宣告了毛泽东所谓“团结、胜利的九大路线”的破产,宣告
了“文化大革命”的破产,也是对毛泽东及其荒谬绝伦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说法的致命一击。林彪的出逃与惨死异国他乡,粉碎了毛泽东多年来精心编织
的“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团结、胜利的九大路线”等神话,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大地震”,唤起了许多人的
觉醒。可以说,256号专机坠机在蒙古温都尔汗的爆炸声,敲响了“文化大革命”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丧钟。
星期五, 四月 05, 2013
三年自然灾害和大大跃进到底“饿死了”多少人
这个问题,中国和国外的反毛派分子们的说法五花八门,有说4000万的,有说4500万的,有说5000万的,有说6000万的,还有说8000万的。当 时中国的总人口在65000万上下,如果说饿死了4000万,占总人口的6.15%。如果说是8000万,则占总人口的12.31%。当时中国的家庭基本 上都是大家,祖孙三代、四代同堂,小孩少的三四个,多的八九个,每一个家庭的人口在十个左右,按这个饿死的比例岂不是家家都有饿死的!岂不是960万平方 公里的大地上饿殍遍野,哭声漫天!
谁见过这个景象!?那时候的人现在很多都活着,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去问问自己的长辈,看他们见到过这样的景况吗?在和讯上蹿下跳,恶意散布如此谣言的反毛派 分子们也可以去问一下你们的爹娘,如果你们的爷爷奶奶在那时候没有饿死的话也可以去找他们求证一下,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景象?当然、如果他们是被镇压死的 可不能算在饿死的账上!
当时的情况确实很困难,国内大面积自然灾害,苏联趁机逼抗美援朝的债,更是雪上加霜。西安市满15岁的居民每人每月定量供应27.5斤粮,工人按工种不同 分别有高于居民定量的不同标准,供有标准粉,玉米面,红小豆等。上初中的学生定量31.5斤,小孩从一出生就有十斤左右的定量,随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听 说当时的高级干部每人每月可以供应二斤白糖。在定量中供应二斤富强粉。每到冬天临近,家家户户都拉架子车去拉国家按人口供应的冬储菜,有大萝卜、大白菜、 红萝卜等。那些时日、确实整天饿肚子,还有人出现了浮肿,浮肿一出现国家就在每人的定量中配供一斤黑豆,也就是在那时候才懂得豆子是好东西。
就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全国人民勒紧裤带,上下一心,紧跟毛主席、党中央顶住了美帝、苏修、国内外反动派的高压围攻,粉碎了有北约背景的西藏叛乱,进 一步被迫进行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彻底击退了当时世界上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华约武力支持的印度尼赫鲁集团对我国土的疯狂侵略,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在 那些艰难的日月里,没有听说过谁家饿死了人!街上偶然出现的送丧队伍远不如现在正常情况下出现在的多!当时的西安殡仪馆门庭冷落,远不像现在车水马龙,门 庭若市!感觉达不到现在的 十分之一!甚至达不到现在的二十分之一,根本就是荒无人迹的地方!
现在跳出来高喊毛主席是“毛撒旦”,高喊中国共产党是“罪恶政党”,紧密配合国外反华势力的反毛派分子们,在那些困难的年月里,你们藏到哪里去了?你们以 及你们的爹娘爷奶们该都没有饿死吧!当时紧跟毛主席、共产党,勒紧裤带渡难关的广大人民群众都会教育自己的子女,决不会跟着你们在中国闹什么狗屁“颜色革 命”的。
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里,所谓每年饿死的人数,或者非正常死亡人数,在统计学上是一 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实践中也是一个巨大的、困难的工程!远比统计中国的人口要复杂的多,困难的多!当时没有进行统计,事后几乎无法统计!时隔30 年,50年以后反毛派嘴里的这些数字是从哪里来的?你们的那些打着什么教授、学者招牌的白痴文人,狗屁文人们喊出这些五花八门的数字有什么科学根据!说到 底不过是编出来的谎言,造谣污蔑,混淆视听,配合你们的政治野心,找你们的国外主子邀功请赏罢了!
墨写的谎言总是要被事实无情戳破的,1995年10月1日的抽样调查结果,已经用“1959—1961年”出生人口在1995年的“存活数字”彻底揭露了反毛派的险恶用心!现将这个统计的情况列表如下:
...........................................................................................
年 份 ┃ 1958年 ┃ 1962年 ┃ 两年合计 ┃1959年 —— 1961年┃
出 生 人 口 ┃1928.34万人 ┃ 2489万人 ┃ 4417.34万人 ┃ 4232.57万人 ┃
至1995年10月死亡加出国人数 ┃186.6万人 ┃ 597.5万人 ┃ 784.1万人 ┃ 717.46万人 ┃
死亡和出国人口所占比例 ┃ ┃ 17.75% ┃ 16.95% ┃
.............................................................................................
从表中赫然可见:17.75和16.95两个数字!1958年是解放后至当时最大的丰收年,1962年是经济形势基本好转的一年,这两年又是紧挨着三年自 然灾害前后的两年,用这两年的情况对照三年自然灾害,应该是有说服力的。从表中可见,58、62两年出生的人口共计4417.34万人,至1995年10 月1日死亡和出国人数784.1万人,占出生人口的17.75% ,三年自然灾害的1959年——1961年共计出生人口4232.57万人,至1995年10月1日,死亡和出国人数共计717.46万人,占出生人口的 16.95% ,反而比58、62两年的数字小!这个数字反毛派怎么解释?!按反毛派的说法,三年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饿死2000多万人,而这两年每年平均饿死的人只能 是>2000万人了!
反毛派的小丑们!58年以前不太丰收的年份呢?肯定是不如58年,肯定也是>2000万人。解放以后的剿匪,土改,工商业改造,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反 右,肯定不如和平建设的58,62两年,肯定也是>2000万人!62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谓十年浩劫肯定更不如58、62 两年,每年饿死的人肯定也是>2000万人!按你们反毛派分子的逻辑 ,从1949年10月1日至1982年6月华国锋主席辞职,每一年饿死的人数都>2000万人,33年共计饿死或说非正常死亡2000万 ×33=66000万人!6.6个亿啊!这是多么可耻又可怜的数字啊!活画出了反毛派分子可耻又可怜的嘴脸!可怜的反毛派分子们,你们相信吗?!
17.75% , 16.95% 这 两个数字,以及现在活着的亲历者,用无情的事实证明了像1959年、1960年、1961年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史无前例的大面积,长时间的三年自然灾害和 国内外反华势力的联合高压围攻下,历代任何中外统治者当政都不可避免会出现的劳苦大众大量死亡,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凄惨景象,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全盘 统筹,英明领导下,在伟大的中国没有出现!
这个问题,中国和国外的反毛派分子们的说法五花八门,有说4000万的,有说4500万的,有说5000万的,有说6000万的,还有说8000万的。当 时中国的总人口在65000万上下,如果说饿死了4000万,占总人口的6.15%。如果说是8000万,则占总人口的12.31%。当时中国的家庭基本 上都是大家,祖孙三代、四代同堂,小孩少的三四个,多的八九个,每一个家庭的人口在十个左右,按这个饿死的比例岂不是家家都有饿死的!岂不是960万平方 公里的大地上饿殍遍野,哭声漫天!
谁见过这个景象!?那时候的人现在很多都活着,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去问问自己的长辈,看他们见到过这样的景况吗?在和讯上蹿下跳,恶意散布如此谣言的反毛派 分子们也可以去问一下你们的爹娘,如果你们的爷爷奶奶在那时候没有饿死的话也可以去找他们求证一下,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景象?当然、如果他们是被镇压死的 可不能算在饿死的账上!
当时的情况确实很困难,国内大面积自然灾害,苏联趁机逼抗美援朝的债,更是雪上加霜。西安市满15岁的居民每人每月定量供应27.5斤粮,工人按工种不同 分别有高于居民定量的不同标准,供有标准粉,玉米面,红小豆等。上初中的学生定量31.5斤,小孩从一出生就有十斤左右的定量,随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听 说当时的高级干部每人每月可以供应二斤白糖。在定量中供应二斤富强粉。每到冬天临近,家家户户都拉架子车去拉国家按人口供应的冬储菜,有大萝卜、大白菜、 红萝卜等。那些时日、确实整天饿肚子,还有人出现了浮肿,浮肿一出现国家就在每人的定量中配供一斤黑豆,也就是在那时候才懂得豆子是好东西。
就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全国人民勒紧裤带,上下一心,紧跟毛主席、党中央顶住了美帝、苏修、国内外反动派的高压围攻,粉碎了有北约背景的西藏叛乱,进 一步被迫进行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彻底击退了当时世界上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华约武力支持的印度尼赫鲁集团对我国土的疯狂侵略,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在 那些艰难的日月里,没有听说过谁家饿死了人!街上偶然出现的送丧队伍远不如现在正常情况下出现在的多!当时的西安殡仪馆门庭冷落,远不像现在车水马龙,门 庭若市!感觉达不到现在的 十分之一!甚至达不到现在的二十分之一,根本就是荒无人迹的地方!
现在跳出来高喊毛主席是“毛撒旦”,高喊中国共产党是“罪恶政党”,紧密配合国外反华势力的反毛派分子们,在那些困难的年月里,你们藏到哪里去了?你们以 及你们的爹娘爷奶们该都没有饿死吧!当时紧跟毛主席、共产党,勒紧裤带渡难关的广大人民群众都会教育自己的子女,决不会跟着你们在中国闹什么狗屁“颜色革 命”的。
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里,所谓每年饿死的人数,或者非正常死亡人数,在统计学上是一 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实践中也是一个巨大的、困难的工程!远比统计中国的人口要复杂的多,困难的多!当时没有进行统计,事后几乎无法统计!时隔30 年,50年以后反毛派嘴里的这些数字是从哪里来的?你们的那些打着什么教授、学者招牌的白痴文人,狗屁文人们喊出这些五花八门的数字有什么科学根据!说到 底不过是编出来的谎言,造谣污蔑,混淆视听,配合你们的政治野心,找你们的国外主子邀功请赏罢了!
墨写的谎言总是要被事实无情戳破的,1995年10月1日的抽样调查结果,已经用“1959—1961年”出生人口在1995年的“存活数字”彻底揭露了反毛派的险恶用心!现将这个统计的情况列表如下:
...........................................................................................
年 份 ┃ 1958年 ┃ 1962年 ┃ 两年合计 ┃1959年 —— 1961年┃
出 生 人 口 ┃1928.34万人 ┃ 2489万人 ┃ 4417.34万人 ┃ 4232.57万人 ┃
至1995年10月死亡加出国人数 ┃186.6万人 ┃ 597.5万人 ┃ 784.1万人 ┃ 717.46万人 ┃
死亡和出国人口所占比例 ┃ ┃ 17.75% ┃ 16.95% ┃
.............................................................................................
从表中赫然可见:17.75和16.95两个数字!1958年是解放后至当时最大的丰收年,1962年是经济形势基本好转的一年,这两年又是紧挨着三年自 然灾害前后的两年,用这两年的情况对照三年自然灾害,应该是有说服力的。从表中可见,58、62两年出生的人口共计4417.34万人,至1995年10 月1日死亡和出国人数784.1万人,占出生人口的17.75% ,三年自然灾害的1959年——1961年共计出生人口4232.57万人,至1995年10月1日,死亡和出国人数共计717.46万人,占出生人口的 16.95% ,反而比58、62两年的数字小!这个数字反毛派怎么解释?!按反毛派的说法,三年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饿死2000多万人,而这两年每年平均饿死的人只能 是>2000万人了!
反毛派的小丑们!58年以前不太丰收的年份呢?肯定是不如58年,肯定也是>2000万人。解放以后的剿匪,土改,工商业改造,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反 右,肯定不如和平建设的58,62两年,肯定也是>2000万人!62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谓十年浩劫肯定更不如58、62 两年,每年饿死的人肯定也是>2000万人!按你们反毛派分子的逻辑 ,从1949年10月1日至1982年6月华国锋主席辞职,每一年饿死的人数都>2000万人,33年共计饿死或说非正常死亡2000万 ×33=66000万人!6.6个亿啊!这是多么可耻又可怜的数字啊!活画出了反毛派分子可耻又可怜的嘴脸!可怜的反毛派分子们,你们相信吗?!
17.75% , 16.95% 这 两个数字,以及现在活着的亲历者,用无情的事实证明了像1959年、1960年、1961年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史无前例的大面积,长时间的三年自然灾害和 国内外反华势力的联合高压围攻下,历代任何中外统治者当政都不可避免会出现的劳苦大众大量死亡,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凄惨景象,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全盘 统筹,英明领导下,在伟大的中国没有出现!
三年自然灾害我国到底饿死多少人?
jishuifang
发表于 2008-02-24 10:34:44 莫谈国事
作者:古道西风瘦马一、推论:在公布数字的背后
1959年-1961年,在20世纪的中国及至世界的灾害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三年。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一提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三年经济困难时 期",亲历过的中国人都会想起那个饥饿的年代,那些到处饿死人的日子。但是,对于在这一"自然灾害"中到底死亡了多少人,人们却一点也不知道。因为这一数 字从未正式如实公布过。
中国科学院的一份国情报告中曾经提到:"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大幅度减产,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足而死亡约1500万人,成为本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这是一段被尘封的灾难历史。这是一幕不应该忘记的历史悲剧。
本文旨在推测中国1959-1961年三年灾难中非正常死亡人口的数字。本文推测所依据的资料,均为权威的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数据。下面,笔者将主要通过对两组数字(见表1、表2)的比较分析,并运用不超出小学程度的数学知识,逐步推导出本文的主要推论。
请读者注意一下表1中1959、1960、1961年这三年的总人口和表2中相应年份的自然增长率:1960年较1959年净减人口1000万,实际负增 长率是15.10‰,而公布的负增长率只是4.57‰;1961年又净减人口348万,应为负增长5.28‰,却公布为正增长3.78‰。为了更清楚,笔 者列出了表3,抄录了表1的总人口数和表2的公布自然增长率,并给出了相应的几个补充数字。
误差太大了。大得令人难以置信。
如此巨大的误差当作何解释呢?
笔者不相信这是统计中的疏忽,也不相信这是一种偶然的误差。我们这个世界上大概还从来没有过如此草菅人命的疏忽和误差,动辄搞掉它几百万人甚至更多。即如 1960年两种增长率之差的10.53‰,就意味着697万人,即使三年中误差最小的1959年的7.86‰,也还等于528万人哪。
让我们试试看,能否多少逼近那铁幕之后尘封了30多年的历史真相。
初步来看,那三年中公布的总人口数比公布的自然增长率也许稍微接近真实,虽然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诸如1960年比上年不多不少恰恰减少了1000万之类的数字,它大概经过了"技术处理"。但我们第一步的分析,依然只能依据这些公布的数字,包括明显失真的数字。
从给出的总人口看,1950
1958这9年间,中国人口以每年净增1100--1800多万的速度增长着。其间公布增长率为年均20.90‰,而按公布总人口测算,这9年的年均自然 增长率则为21.68‰。若按21.68‰的速率,则1959年应净增人口1431万,总人口应达67425万;而公布总人口为67207万,相差218 万。1960年应净增人口1462万,而公布总人口却净减1000万,相差2462万。1961年应继续净增1494万,而总人口又净减少348万,相差 1842万。三年累计为4522万人。
4522万为1959-1961三年应增人口与实际人口之差,或者说三年少增加人口4522万人。
说到非正常死亡的人数,最直观的就是看年度总人口的减少数。1960年总人口净减1000万,1961年又净减348万,两年累计1348万。它可以作为推论一——
三年灾难时期,仅1960-1961年间,中国大陆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最低也在1348万以上。
但是,这1348万仅仅是公布的总人口的净减数字。在出生率较高的情况下,只有非正常死亡相当严重,才会导致总人口的负增长。
出生人口-正常死亡人口+总人口增减值=非正常死亡值
若按公布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计算,1960年总人口仅减少307万,1961年总人口竟为增加249万,与公布之总人口相去甚远,故公布的"三 率"均不可信。但在这一步的分析中,我们暂且利用公布的出生率。按公布出生率,1960年出生了1381万人(66207万×0.02086),1961 年出生了1187万人(65859万×0.01802),两年中Gong出生了2568万人。
再看正常死亡率。从公布的死亡率看,整个50-60年代,除了1958-1961年和1964年这5年之外,中国人口的死亡率呈现一条迅速而平稳的下降曲 线。各年的千分点分别 为:1950--18,1951--17.8,1952--17,1953--14,1954--13.18,1955--12.28,1956--11.40,1957--10.80,1962--10.02,1963--10.04,1965--9.50,1966--8.831967--8.43......。 因此,我们取1956、1957和1962、1963年的平均值10.57作为1959-1961年间的"正常死亡率"的值,应该说并不是过低而是还稍稍 偏高。按此计算,1960年正常死亡数为699万(66207×0.01057),1961年为696万(65859×0.01057),两年累计为 1395万。
2568万(出生人口)-1395万(正常死亡数)+1348万(净减总人口)=2521万(非正常死亡)
可见,19601961年两年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达2521万。
还有1959年。我们姑且相信公布的死亡率14.59,其与前述平均死亡率之差为4.02,即使这样,1959年的非正常死亡数亦达270万(67207×0.00402)。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推论二——
1959-1961年三年灾难时期,中国大陆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肯定不低于2791万(2521万+270万)。
下面我们根据《中国人口年鉴·1985》来看一下几个省份的情况。
四川省的总人口在1958-1961年间连续4年负增长,净减人口达6218349人,相当于该省1960年人口的93.94‰。而从1950年到1957年,四川人口每年平均增加168万人。[2]
安徽省1959-1961年间总人口净减439万人,相当于该省1960年人口的144.27‰,而在1951-1957年间,安徽人口每年平均增加65万以上。[3]
河南省1960-1961年总人口净减2385073人,相当于1960年人口的48.63‰,而19541959年,河南年均增长106万人。[4]
山东省1959-1960年总人口净减234万人,相当于1960年人口的45.10‰,该省1950-1958年间年均增加98万人。
湖南省1960-1961年总人口净减183.97万人,相当于1960年人口的50.39‰,该省1954
1959年间平均增长65万人。
广西1960-1961年总人口净减约100万,而19521958年间年均增加42万人。
在1958-1962年期间,总人口出现年度负增长的省区还有:甘肃、贵州、青海、江苏、湖北、宁夏、云南、河北和辽宁。从公布数字统计,这15个省区的 净减人口之和超过了2100万。这个数字,比公布的全国总人口净减数还多750多万,超出55%以上。不难想象,实际的非正常死亡总人数肯定相当惊人。
由于中国人口数量的巨大,各省区、各部分之间对于总人口增减的相互补偿、抵销的能力也是十分巨大的。
比如男女之别。
按表1中公布的男、女人口数,1960年全国男性净减607万人,女性净减393万人;1961年男性再净减403万,而女性却增长了55万人。分别看最 高值,两年中男性净减为1010万人,女性在1960年一年中净减393万人。两者之和为1403万人,它比统计意义上的全国总人口净减数1348万高出 55万,亦即被1961年女性增加值所"消化"的数。
它还告诉人们:三年灾难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中,男女比例约为5∶2。在那遍野的饿殍中,每7具尸体里就有5名男同胞。
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非正常死亡相对更为严重的中国农村。
再看表1和表2,请注意三年中城、乡人口增减和市、县"三率"的区别。城乡人口逐年变化中包含了城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只有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之后的自然 增长率,才能算出其人口增减。尽管我们已经知道公布的"三率"不可信,但它仍然可以提供出一个参考值。三年中,即使在全国人口锐减最甚的1960年,全国 市镇人口仍保持了正增长率。虽然1959-1961年市镇的公布死亡率也比1956-1957年平均值7.95分别高出了2.97、5.82、3.44个 千分点,即三年中市镇非正常死亡约为157万人,但市镇人口按公布增长率算仍增加了约545万人。而1958年底至1961年底,三年中全国总人口是负增 长135万人,这即意味着仅仅中国农村那三年中非正常死亡的绝对数字,就比统计意义上的全国非正常死亡的总数还要多出680万人。
推论二的2791万加上这680万,得到推论三——
三年灾难中,仅仅中国农村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就可能达3471万。
中国国家统计局于1983年首次发布的有关三年灾难期间中国总人口及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数据(此后历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均沿用相同的数 字),可以说是相互矛盾漏洞百出。也许,在难度很大的人口统计中,难免有多报漏报、统计误差、计算失准等各种因素。但是,笔者可以断言,这组误差如此之大 的数据,肯定不全部是原始数据,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真假相间虚实结合的信息,虽然我们目前也许尚未能精确地完全破译它。
从表3和图1,还可以发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误差,并不限于三年灾难期间。从那三年前推两年(1957、1958年)和后续三年(1962-1964 年),误差都相当之大。比如1957年和1958年,公布的自然增长率与按公布总人口算的增长率误差就达5.0和3.08个千分点。
笔者将1953-1965年间公布的总人口、公布的自然增长率和表3中列出的补充数据,经过反复正向和逆推的演算,发现这些数据虽然在表面上充满了矛盾, 但它们之间又确实有着自身的规律和内在的逻辑。所有公布的数据,包括误差最大的1960年和1961年的总人口净减数字(1000万、348万)及其不着 边际的相关增长率,看来都不是"随意"给出的。有些数据尽管明显是矛盾的虚假的,但是,它们却极为微妙地在暗中指点迷津,使人通过这些虚假数据搭起的桥, 而最终能够寻找到原始的真实之所在。
我们暂且越过三年灾难时期往后看,就会发现公布的数据误差一直持续到1962、1963、1964年,直到1965年以后,才多少有了一点实事求是的意 思。但这马上又有了一个问题。在按公布总人口计算的增长率已经相当高的情况下(1962年21.34、1963年27.14、1964年18.82),又 大幅度提高了公布增长率,直鸲喑隽?.65、6.19、8.82个千分点。为什么呢?这可不是开玩笑,如果以1961年底公布的总人口,再按这几年的公布 增长率计算,那么1964年底的中国人口就应为71823万,而不是公布的70499万。两者之差为1324万。这1000多万人难道飞到月球上去了 吗?1964年7月1日,进行了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和各种分项统计应该认为都是基本准确的。况且,到1964年时那三年灾难已经成为过去,似乎也 没有再继续修饰什么的必要了。但是,人们为什么要无端地极力夸大中国人民的生殖能力呢?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向来是比较谦虚,并且在公布这些数据的80年代 计划生育已成为基本国策。这就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解。
假定一,经过人口普查之后的1964年底总人口70499万是基本真实的。
假定二,1962-1964年的公布自然增长率也是基本真实的。(笔者猜测,统计人员不是出于"疏忽",而是出于职业道德和良知,在公布的数据中保留下了这一组相对真实的历史资料)。
种种迹象表明,三年灾难过后,中国的人口有了一个补偿性的超常增长的时期。据中国人口年鉴(1985)公布的数字,湖南省1963、1964年平均增长率 为27‰,年均增加人口100万以上;四川省1963、1964年平均增长率达35‰,年均增加人口206万;安徽省1962、1963年平均增长率更达 43‰,年均增加人口122万多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全国人口经过几年的迅速增长,到1964年底达到了70499万。
显然的,三年灾难时期中国总人口的最低点要比公布的数字低得多。我们只要从1964年的总人口数按公布增长率逐年递减回去,就可以得到它:
1963年底——68603万(70499÷1.02764);
1962年底——66390万(68603÷1.03333);
1961年底——64645万(66390÷1.02699),甚至更低。
它比公布的1961年总人口数65859万少了1214万。
并不仅仅是在1962-1964年的公布增长率这一组数字中暗示了1200多万的误差。我们以1959年底的公布总人口为基数,按1960年、1961年 的公布增长率计算,得到的结果就比1961年的公布总人口多1295万人。这样,我们就有了三个数字:1324万、1214万、1295万。三数平均为 1278万。其与公布总人口净减数字1348万之和为2626万。
再来看两组数字。以1959年公布总人口67207万按公布的历年增长率计算到1964年,结果比同年公布总人口70499万多出2736万;而若以 70499万为基数,按公布的历年增长率递减到1959年,则比同年公布总人口少2511万。2736万与2511万两数平均为2624万。
还有,1960年公布死亡率25.43,亦即1684万(66207×0.02543),1961年公布死亡率14.24,即938万 (65859×0.01424),两数之和为2622万。其与前边数值2626万和2624万的"巧合",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它不是当年的死亡率,而是总人 口的净减值。
上述几组自相矛盾、误差极大的数字,却都指向同一个数值,它们显然就不是什么"误差"了,而分明是假中含真、由假寻真的路标。除非谁能对这些"一塌糊涂" 的数字另外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在此,笔者则认定这2620余万是1960年和1961年间全国总人口的净减值。[5]
由此推定,全国1961年底的实际总人口,还不及1957年底的总人口。4年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负增长60余万。前推4年,1957年底比1953年 底净增人口5857万;后推4年,1965年底比1961年底按公布数净增人口6679万,而实际上可能增加了7950余万。
三年灾难的后果之一,是使中国少增长了6000-8000万人口。
推论二中的1959-1961年间非正常死亡2791万,加上1961年公布总人口数中抹掉的这1270余万,便有了推论四——
中国在1959-1961年的三灾难年中,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高达4060万。
40,000,000人——无声无息消失的四千万人。
=439枚广岛原子弹杀伤的人口。
=三年中每周爆发一场唐山大地震。
三年——4000万,这无疑是人类生命史上单位时间内最大的人口减员。
在人类历史上,地震、洪水、瘟疫、饥荒和战争,常常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死亡。
但全球有史以来数百次灾难性大地震,吞嗜的生命总数也不超过500万人(中国人则独占了其中的一半以上)。
再严重的水灾,亦极少有亡人百万人级规模的。
1987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规定本世纪最后十年为国际减灾十年。据专家估计,在近20年中,全球的自然灾害(热带气旋、地震、洪涝、龙卷风、火山、滑坡、海啸等)造成了大约280万人的死亡。
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欧洲黑死病,在14世纪中期据说夺去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
饥荒则频繁和恐怖得多。80年代中期非洲大饥荒,使数百万人丧生。18世纪南亚大饥荒、19世纪中国和印度的大饥荒,据估计亡人都达到上千万的创纪录规模。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几次长期战乱和连年饥荒使总人口锐减上千万至数千万的记载,但其时间跨度是十几年、几十年至一两个世纪。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5年,死亡840万人。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动侵华战争,8年中使2100万中国人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7年间,全世界总共有4000
6000万人死于战火,平均每年不到1000万人。
然而,我们中国,却在和平的年代,在安定的时期,在风调雨顺的岁月中,消失了数千万人。50年代末任毛泽东秘书的李锐先生说:"饿死成千万人,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承平之世绝无仅有之事。"[6]
悲兮,我的多灾多难的祖国,我们无声无息的同胞
注释
[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生存与发展,第39页,科学出版社,1989。
[2]据60年代末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张国华将军的一位秘书回忆,文化大革命中,张先生的一位老战友问:你们四川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到底 多少人?张先生伸手做了一个"八"字的手势。"8万?"张先生摇摇头。"80万?"张先生又摇摇头。"?......"对方骇然了。张国华先生低声 道:"800万。"若四川总人口净减就为620多万,那么非正常死亡的总数肯定在800万以上。
[3]据安徽阜阳地委宣传部长介绍,原有800万人口的阜阳地区在三年灾难中竟饿死200余万人。当年整顿时安徽向刘少奇汇报阜阳地区饿死150万人;而文化大革命中揭发的数字是饿死了240万人。
[4]据作家苏晓康等先生在纪实文学《乌托邦祭──1959年庐山之夏》中披露,三年灾难中,仅河南省信阳地区就"饿死近100多万人"。
[5]"破译"到这一步,笔者已经毫不怀疑制作这些数字的统计人员的良知和智慧。如果仅仅是奉命"做假帐",那么很容易将其做得"天衣无缝",而不会留下 诸多显而易见的漏洞;故意把假帐做成表面上的烂帐,却在其中隐含了巨大的历史真实,这需要极大的道德勇气。另外,根据前面破译过程中的规律,即1960、 1961年的数字中包含了自身的真实并通过1962-1964年的数字相印证,那么,1959年及1957-1958年的数字则同样暗示出1959年的非 正常死亡大约为550万。
[6]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第160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二、考证:是"三年自然灾害"么
"三年自然灾害"如今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习惯词组。无论过来人还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提到1959─1961年的那场灾难,都会首先想到或说起"自然 灾害"。从当年的传媒报道、党政文件到后来的各种说法,无一例外地都证明着和重复着这一"无可怀疑"的事实。
"三年自然灾害"似乎已经成了历史的定论。
在这里,笔者却想对这个无人怀疑的神话问上一问:那三年果真是"自然灾害"么?
若问那三年有自然灾害吗?当然有的。中国地阔天长,不可能每一寸土地每年都风调雨顺。若再问自然灾害严重吗?答案大概是否定的。远的不说,单看近40多 年,其间大规模的最严重的洪水、干旱、飓风、海啸、地震、霜、冻、雹、蝗灾等自然灾害,那三年能独占哪一项呢?可以说一项也没有。有的只是"三年自然灾 害"这么一个笼统的习惯说法。
80年代初,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自然灾害受灾和成灾面积"表,似乎为"三年自然灾害"这一说法提供了具体而权威的证据。
说明一下表4对年份的选择。除了1959-1961年这三年外,还摘录了其前和其后的各三年,即1956-1958年、1962-1964年,同时又选了 气象界和减灾界公认的三个大灾年,即长江流域大水的1954年、全国大旱的1965年和1972年。
从表4看,1959-1961年全国的自然灾害确实是相当严重的,尤其是1960年和1961年,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都远远高于其他任何的正常年或是灾 年。然而,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更要命的是灾害的后果——粮食减产。从1959-1961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大幅度减产。1959年,全国粮食 总产量17000万吨,比1958年锐减15%;1960年总产量比上年再递减15.6%,只有14350万吨;1961年比1960年虽然稍有增加,也 仅仅为1958年的74%。自然灾害的后果如此之严重,粮食减产的幅度如此之大,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本来是个灾害大国。按中国统计年鉴(1984)公布的数字计算,在1949-1983年间,其中31年的年均受灾面积为3273万公顷,32年的年均 成灾面积为1295万公顷。也就是说,一年中全国若有1000余万公顷耕地的"农作物产量比常年减产30%以上",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灾年",而只是" 正常"的。即使如此,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却在频繁的自然灾害中实现了稳步增长。
如果除去那三年,从1949-1983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基本上是逐年递增的趋势。只有1968、1972、1977和1980这4个年头的产量比上年 稍有减少,减产的幅度高者为4%(1968年),低者为1.3%(1977年)。上述各年的成灾面积,1972年为1718万公顷,1977年为1516 万公顷,1980年为2232公顷(1968年的数字缺),都高于或大大高于1959年的成灾面积,或者说灾情至少比1959年严重得多。而1980年的 成灾面积,已经接近1960年的灾情。但是这些年与那三年比起来,粮食的减产则是微乎其微的。
再看其他一些年份。若以1959-1961年的平均成灾面积为100,则1956年为68、1957年为67、1962年为74、1963年为89、 1978年为97、1979年为67、1981年为83、1982年和1983年都为72。就灾情讲,这些年都是相当严重的,都超过了1959年的水平。 但这些年的粮食总产量不仅没有比上年减少,而且都增加了。在上述的9个年头中,有6年都是创造了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最好水平。
通观新中国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的概况,说明在大多数年份,自然灾害及成灾面积并不能直接决定粮食收成的丰与歉。只有1959-1961年这三年是个"不同寻常"的例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灾害并非导致三年灾难的主要因素。或者说,那三年的自然灾害不足以、也不应该使粮食减产那么多。
其实,从气象概率和统计学上说,三年灾难的原因不要说完全推给自然灾害,就是"三分天灾",也不具备充分条件。
这里有一份《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该表是由国内一批著名的气象水文科学家根据全国120个水文站历年的水文气象资料编制的,它将每一年度的旱涝状况统一划分为5个等级,逐年清楚地记录下了1895-1979年间全国及各地的旱涝态势。
笔者将其中一些年度的数据综合整理为表5,选择的年份与表4相同。其中:-2度为涝,-1度为偏涝,0度为正常或旱涝相当,1度为偏旱,2度为旱。一般而言,-2度的涝和2度的旱,为气象水文意义上的灾害气候。
表中的总指数和平均指数越趋近于0,则说明全国的旱涝大势越接近于旱涝相当或是不旱不涝的正常年景。当然这里边也包含了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以及南涝北旱等各种情况的相互抵销。但是各度站的具体数字,则使这一统计更接近于真实的准确情况。
尽管人们一直在说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是"严重干旱",可是这种说法却得不到科学统计数据的支持。
表5显示,1959-1961年期间,中国大地上风调雨顺,全国的旱涝态势相当正常。
1959年总指数为-9,平均指数为-0.075。其中旱的2度站为13个,它们是:长治、洛阳、郑州、信阳、德州、临沂、荷泽、苏州、宜昌、汉中、安 康、万县和昌都,偏旱的1度站为25个;2度站、1度站合计38个;涝的-2度站13个;旱、涝站合计26个,为总站数的1/5强。
1960年总指数为+11,平均指数+0.092。其中旱的2度站仅8个,即大同、临汾、郑州、屯溪、邵阳、百色、汉中和铜仁,偏旱的1度站为44个;2 度站、1度站合计52个,说明1960年偏旱的地区较常年为多。涝的-2度站14个;旱、涝站合计22个,不到总站数的1/5。
1961年总指数为-1,平均指数-0.008。其中旱的2度站15个,开原、沈阳、朝阳、赤峰、南阳、信阳、济南、安庆、郧县、沅陵、喀什、康定、重 庆、铜仁和贵阳,偏旱的1度站29个;2度和1度站合计稍超出总站数的1/3。涝的-2度站12个;旱、涝站合计27个,不到总站数的1/4。
不论是从总指数、平均指数看,还是从2度和1度站、2度站和-2度站所占的比例看,也不论是单独看其中一年,还是看三年平均值,1959
1961年都可以基本上说确实是"正常年景"。它甚至比公认的风调雨顺的1957年(总指数+27,平均指数+0.208)和1958年(总指数-21, 平均指数-0.175)更为接近旱涝相当或不旱不涝的正常指标——0。尤其是接连三年平均指数都没有溢出±0.1,三年总平均指数仅为+0.003,这在 1895-1979年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上再也找不出第二组来。
我们还可以比较真正大涝大旱的年份。1954年大水成灾,总指数达-79,平均指数为-0.658,仅涝的-2度站达到41个,就超过了总站数的1/3。 而1965年和1972年则是真正的大旱年,总指数分别高达+95、+97,平均指数分别为+0.792和+0.808,旱的2度站也都超过了总站数的 1/3,分别是41个和42个。
我们再看与1959-1961年相邻的两个三年:1956-1958年、1962-1964年。这6年中的任何一年的总指数、平均指数,以及旱、涝站的合 计数,都要比三年灾难中的任何一年要高。1962-1964年这三年被称为"三年恢复时期"。尽管这三年的气象水文条件不如1959-1961年,并且它 又是在三年灾难的巨大废墟上艰难起步的,但这三年的农业还是实现了连年增产,整个国民经济也从三年灾难时期的近乎崩溃状态得到了复苏。
不论与其他任何灾年或是常年比较,1959-1961年三年灾难时期全国的气候都可以说是天公作美。
笔者认为,《旱涝等级资料统计表》比《受灾和成灾面积表》更能准确地说明本来意义上的自然灾害的真实情况。实际情况是,在1959─1961年间,导致" 农作物产量比常年减产30%以上"的成灾面积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自然灾害,而是9000万人去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和"共产风"使人们无心收割庄稼、"大 兵团作战"和瞎指挥的穷折腾,以及农业劳动力大量死亡和患病等等。正是这些人为因素直接和决定性地造成了三年灾难。它显然不是什么"自然灾害"。在后面的 附录中,我们将会看到安徽省凤阳县关于种种人为灾难的原始记载,将会深切理解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神话该结束了。
本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既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严重自然灾害,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和严重瘟疫,而是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但是,一场史无 前例的超级灾难却铺天盖地地笼罩了全中国。它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造成了数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